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拓寬增收渠道……
多年來,黃山市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的要求,大力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轉變傳統種植結構,推動農旅結合,產業融合,先后涌現出鹽鋪、賣花漁村、雙龍、上豐等一大批“叫得響”的特色村。
黃山晨刊“熱線聚焦”欄目將陸續刊發“鄉村振興戰略之黃山探索”系列報道,全方位、多角度、大覆蓋地展示我市特色鄉村亮點,助力特色農業的發展。
在上海不少早市,都能看到洪琴村人的身影,他們在賣徽州湯圓。到歙縣霞坑鎮洪琴村采訪,當地村民會以賣湯圓為榮。
整個洪琴村有近400人在上海從事著與湯圓有關的職業,靠著兩三塊錢一個的湯圓,他們每年從上海賺回幾千萬元……
走出大山賣好湯圓
吳林峰是洪琴村最早去上海賣湯圓的“元老”。1997年,他跟其他同鄉一起去上海打工,因為沒有什么手藝,只能到飯店干些雜活兒。這是一家賣早點的小吃店,湯圓生意特別好,而且投資也不大。吳林峰在那里干了一年,第二年就自己開始創業,在一家菜市場旁邊賣起了湯圓。靠著自己一點一點摸索,吳林峰的湯圓賣出了新花樣。不僅有芝麻、豆沙、棗皮、花生等甜口味的餡兒,還有鮮肉、薺菜、青菜等咸口味的餡兒,深受當地市民的喜愛,時間長了就有了一定的良好口碑。后來吳林峰看中了上海趙家樓景區的客流比較大,就放開手腳在景區里面開了一家湯圓店,專門賣湯圓。
如今,吳林峰的店除了自家人,還雇了14個員工,月營業額就近百萬。在他的帶領下,村里一批又一批人到了上海賣湯圓,從一個個小的夫妻店,到頗具規模的大店,在上海的早點市場叫響了徽州人的招牌。吳林峰的口碑和匠心精神也多次被上海當地媒體報道,在圈內小有名氣。
“上海房子、屯溪別墅,出門豪車,回家氣派。”這是村民對吳林峰的描述。說起這些,吳林峰覺得不值得一提,自己已經去上海打拼了30年,有這些并不稀罕。現在女兒、女婿也在他的幫助下開起了自己的湯圓店,大學畢業的兒子也跟著自己學做生意。他還有更長遠的目標,希望有機會回鄉創業投資,在家鄉找到合適的商機。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老了肯定是要回家的。”吳林峰說,由于父親已經過世,為了方便照顧,已把母親接到了上海。但是家鄉情深,基本上每個月還是會回老家洪琴,看看家中的老房子和留守在家的老親戚。而且如今村里的路修得寬敞平坦,停車場也方便,回家的次數也多了。
創新發展多元經營
土生土長的方金義,如今也和父親、女兒、女婿、兒子一家五口在上海賣湯圓。上個月,方金義開了一家新店,據說生意火爆。
“老店離農貿市場只有50米,開了近二十年了。新店才開張半個月。”方金義在接受記者的電話采訪中說,他1998年到了上海賣湯圓,考慮到老店太小,衛生條件也不好,故投資40多萬元,開了這個新店,如今每天的營業額都有6000-7000元,如果生意一直好下去,到年底應該就能收回投資。
跟吳林峰開在景區的店不一樣,方金義店里的淡旺季特點十分明顯。夏天的時候,因為天氣太熱,湯圓是滾燙的食物,吃的人會較少。一家人就干脆在7、8月份給自己“年假”,回老家洪琴休息兩個月。而到了冬天,熱乎乎的湯圓,就迎來了旺季。上海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都喜歡吃,逢年過節,都會打包買生的湯圓回家自己煮。在元旦過后,就會忙得不可開交。但是因為店租和其他開支較大,再加上周邊上班族較多,近兩年,方金義又兼做起了菜飯骨頭湯。中午和晚上的時候,這種黃山人“發明”的快餐,非常受工薪階層的喜愛。
“湯圓二代”青出于藍
上世紀90年代外出上海闖蕩賣湯圓的人現在已做父輩了,他們的孩子現在都已長大。因為父親的湯圓基業,這些“湯圓二代”們,多選擇了跟隨父母繼續從事一樣的行業。
今年31歲的汪文卿,已經跟著父親做了15年湯圓。父親也是最早一批去上海賣湯圓的洪琴人。如今他一家6人都在上海賣湯圓。汪文卿不僅在手藝上努力趕超了父母親,而且在經營理念上,尋求多元和創新。
“原本店里也是專門做湯圓、賣湯圓。但是前幾年,看見周邊快餐業的興起,尤其是菜飯骨頭湯,很多老鄉都干得風生水起。于是也跟父親商量做起了多樣化經營。無論是中餐、晚餐,還是夜宵都搞了起來。這樣一來,不僅提升了單店的營業額,而且積累的回頭客也越來越多。”汪文卿說,現在他的湯圓店在片區內小有名氣,年利潤超過百萬。
方鑫宇是方金義的兒子,畢業后也跟著姐姐、姐夫和父親一起來到上海賣湯圓。原本由于年紀大,體力有限,早上4點多就要起床做湯圓,夜宵生意顧不上。方鑫宇就跟姐夫一起將夜宵的生意頂了下來。針對白領階層加班晚的特點,推出了他們喜愛的夜宵新品,將門店的營業時間推遲到晚上12點。而且在新店的裝修上,也根據年輕人多的特點,提出了很多現代簡約風格的裝修理念。這個剛來上海時跟著父親后面轉的“小蘿卜頭”,如今已是店里獨當一面的“老總”。父親方金義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父輩們有他們的情感,我們有我們的思想。”汪文卿說,現在在上海賣湯圓的歙縣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微信群,互相交流業務,學習經驗。過年回家的時候,也在一起玩,就像童年的時候一樣。只是小時候拼的是成績,現在拼的是業績,還有越來越濃的親情和鄉情。
心念故土返哺家鄉
洪琴,古之大村,全村600余戶,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村民們大都聚居在一起,一戶挨著一戶,只有小巷穿行,汽車很難行駛到家門口,停車成為鄉村發展的新問題。
“村民在外賣湯圓賺了錢,車子越來越多,去年過年我們村里從外地回來的私家車達240多輛,停車難成為鄉村發展的新問題。為此,這幾年我們村里修建了4個大停車場,今年還要建一個1500平方米,一個750平方米的停車場,最大化滿足村民新需求,也讓常年在外打工的游子有更多的歸屬感、幸福感。”洪琴村黨總支書記汪學衛在采訪中告訴記者。他說:“歙縣傳統的產業是茶葉和蠶桑。如今靠湯圓改變了鄉村。在外賣湯圓的村民,腰包鼓了也沒有忘記家鄉,雖然他們都是在外賣湯圓起早貪黑也很辛苦,靠著一個個小湯圓積累起來的財富賺的是辛苦錢。但是只要村里有什么公益事業需要籌款,他們都會義不容辭。去年村里通過‘一事一議’對村中廣場道路硬化,除了政府撥款,還需要自籌7萬多。沒想到才通知了13戶,就‘輕而易舉’地把錢給籌齊了,說明在外的洪琴人心中都有一顆返哺家鄉的心。”
汪學衛還說,由于青壯勞力大量外出,村中留守老人多,而為了方便留守在家的老人下田下地,在上海的村民還自發籌款修建了生產便道,受到村民好評。與此同時,為了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去年春節期間,回鄉的“湯圓哥”“湯圓妹”,自發出錢出力在大年初一舉辦了首屆洪琴村春節聯歡晚會,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進了村民的思想感情,樹立了良好的鄉風文明。
本次采訪快結束時,一位村干部告訴記者,“去年,我們這里有一位湯圓戶拿著700萬元現金在上海買了新房。而據了解,湯圓村不只是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有些人在上海也買下了房子,在屯溪、歙縣買房的大有人在。在這個村,歙縣農商行還專門設了一個分理處,據說每年的春節期間,返鄉回來辦理存款儲蓄的額度能達到8000萬元,這在我市村一級并不多見……”一個小小的湯圓,“甜”了整個村子。
責任編輯:余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