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承載著傳統文脈和歷史信息的徽州古建的保護遭遇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尤其是資金的挑戰、技術的挑戰,以及與時代節拍融合的挑戰。面對著先人智慧的結晶,考驗著今人的智慧。
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在歷史和現實之間尋求到和諧的溝通。
古建保護,資金的需求是大量的。據古建保護領導組辦公室介紹,目前摸排區縣古建筑重點項目32項,資金預算4.2億元;文物保護單位工程項目27項,資金預算1.1億元。
全部依靠政府的資金投入是不現實的。而創新政府資金的效率,依靠政府的資金來撬動社會資金則成為有效的手段。胡健斌介紹說,市政府已安排600萬元的徽州古建保護利用引導資金,以政府資金為引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各種市場資源積極參與徽州古建工程的實施。政府資金的杠桿作用得到發揮,如黃山區今年計劃投資5690萬元,其中區財政投入850萬元;黟縣政府安排啟動資金500萬元,今年將籌措1.2億元保護利用資金;歙縣全年計劃投資7000萬元啟動以徽州古城重點的徽州古建保護利用工程,一季度已籌措社會資金800萬元;而屯溪外邊溪項目一季度完成投資1200多萬元……
創新項目資金的使用,積極做好對上爭取工作,成為推進古民居保護的有效手段。丁士禮介紹說,我市始終將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作為項目謀劃的重點,力爭始終有一批項目達到“對上可爭取、對外可招商”的程度。而世行貸款黃山新農村建設項目安排古建筑保護利用投資1.2億元,還安排了600萬元資金用于私人產權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的維修。
借鑒農村的土地流轉,推進古民居轉讓試點,注重發揮市場主體作用,這是我市在徽州古建保護上又一重大創新。通過招商引資、認租、認購等方式,利用社會資金或民間資本參與古建筑保護利用,實現由政府推動向市場引領多元融合發展。從政府層面,我市出臺相關文件,規范古民居原地保護利用產權轉讓管理;從資金層面,市發改委積極支持民間資本投資古建筑保護利用項目,將對包含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內容的招商引資重大服務業項目,按一事一議要求,經批準給予一次性建設資金補助。黟縣以列入全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縣為契機大膽探索,積極創新,積極推進古民居轉讓試點,由縣人大牽頭,相關部門和鄉鎮參加,著手起草古民居轉讓試點方案和古民居認購管理辦法;同時著手成立古民居收儲公司及古民居流轉信息服務平臺。歙縣多方引進社會資金,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鼓勵社會資金以認保、認養、認租、認購等多種形式開發古建筑文化旅游項目,一季度籌集社會資金完成古民居收購28幢。
而面對技術的挑戰,我市啟動實施了一系列的科研課題,包括古建筑的“八防”技術研究、數字技術的應用等;應對時代的節拍,市建筑設計院聯合西安科技大學開展“古建筑保護利用舒適度研究”等,以期富含傳統氣息的徽州古建筑在時間的節奏中永葆青春。
一位市領導說,徽州古建保護工作要鼓勵業態創新,注重品牌打造。的確,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對徽州古建的保護;唯有如此,才能創新對徽州古建的保護;唯有如此,才能達到徽州古建保護和利用的和諧推進。
誠然,徽州古建保護依然面臨眾多的坎坷,但是只要創新無窮探索無窮,我們的收獲就會無窮。
責任編輯:余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