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委市政府提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是,人們為之眼前一亮。
徽州古民居是我們的先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是徽文化的最為重要的載體之一,也是徽州人對人類文明貢獻的重要載體之一。對徽州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我們的歷史責任。盡管我們在保護徽州古民居的探索過程中創新了諸如異地保護等方法,甚至異地保護的典型潛口民宅還被列入“國保”,但是百村千幢的提出還是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對于歷史的敬畏、對于未來的責任。
一組數據讓我們對于百村千幢充滿敬意:
五年來,共投入資金60億元;實施101個古村落、1325幢古民居的保護利用;
認租、認領、認購古民居467幢;
打造新業態19類964處;
建造湖邊古村落、秀里影視村、五福會所等集中保護地13處;
……
然而,當我們為百村千幢叫好的時候,市委市政府再一次提出了對于百村千幢的擴容,全面實施徽州古建保護工程,人們再次看到了徽州人對于歷史的擔當,對于未來的擔當。
據市徽州古建保護工程領導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去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對百村千幢工程進行擴容,橫向擴展、縱向延伸,將空間類的2座古城、4個古鎮、101個古村、9條古街;單體類的1855幢古民居、446幢古祠堂、121座古牌坊、12座古書院、15座古戲臺、18處古碼頭、20座古塔、275座古橋、60座古亭、99口古井、50條古道、387處古碑等古建筑納入保護利用范疇。
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龐大工程面世了。
徽州古建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更是對自然、對環境敬畏的結晶,是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智慧把握。秉承著徽州古建和自然相協調的內在邏輯,對徽州古建保護擴容從內容延伸到對徽州古建的存在環境的整飭。市住建委副主任方巍介紹說,我市將徽州古建保護利用與農村危房改造、農村清潔工程、美好鄉村建設、“三線三邊”整治工作緊密結合。2014年向101個古村落安排了農村危房改造指標2150戶,對11個古村落所在的鄉鎮的農村清潔工程實施改造提升,結合“三線三邊”集中整治34個古村落的村裝環境。目前各項工作正有條不紊進行。
同時,對徽州古建筑實體保護也擴容到對于徽州古建州數字的保護,一份深深的徽州記憶伴隨著人們對先人的敬仰、對自然的敬畏、對未來的責任。黃山風景區政治處主任程光華說,風景區文保部門對景區的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對象進行了實地勘測、資料搜集與建檔整理。歙縣政府常務副縣長吳云忠介紹說,歙縣組織開展了對完成空間形態類的24個古村落、17處古水口、12個單體形態類1026個單體建筑的分布、數量、保存現狀等情況的摸底、核查,建立了文字、圖片、錄像等古建筑數據庫。休寧縣常務副縣長曹曉敏說,截至4月上旬,休寧縣已完成129個單體建筑387張圖片的采集和部分文字資料的整理。而屯溪區健全完善了全區180處古建筑的文字、圖片和錄像數據庫。……一個數字徽州的雛形呼之欲出。
擴容,不僅是數量的增加,更是一種理念的更新,一種責任和擔當的體現。
責任編輯:余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