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文化部專家組前來休寧木黎硔檢查中國古村落保護狀況,對于木黎硔的保護給予肯定。
木黎硔是黃山市被列入中國傳統古村落的68個村莊之一。
將歷史文化遺存列入國家、省、市、縣的保護工程是保護的重要舉措。黃山市通過將文化遺存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村、傳統古村落等方式,進行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并爭取國家對文物保護的資金支持。2014年僅木黎硔古村落,中央財政補助保護資金達300萬元,而對黃山市中國傳統古村落的補助保護資金達5400萬元。對于全市101個古村落,國家、省、市、縣各級政府投入的保護補助資金達2.84億元,啟動了如呈坎村全國文物保護樣板工程、棠樾古村落國家“電氣智能化監控報警系統”示范點建設、許村國保單位防雷工程設計等各項工作。
古村落保護是黃山市推進古城、古村落和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十六古”保護工程之一。
2008年,國家文化部正式批準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這是文化部批準設立的全國第二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也是全國第一個打破行政區劃、跨省市縣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09年黃山市推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工程實施5年,共投入資金60億元;實施101個古村落、1325幢古民居的保護利用;認租、認領、認購古民居467幢;打造新業態19類964處;建造湖邊古村落、秀里影視村、五福會所等集中保護地13處。2013年黃山市全面實施包括“十六古”保護在內的徽州古建保護工程,對“百村千幢”保護工程擴容。
不僅如此,黃山市還著力完善對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的政策支持,市政府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完成《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方案》、《徽州古建筑認領保護利用暫行辦法》、《遷移保護利用暫行辦法》、《搶修保護利用暫行辦法》、《古村落保護利用暫行辦法》、《工程資金補助暫行辦法》、《黃山市古民居原地保護利用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徽州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暫行辦法》、《黃山市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招商引資暫行辦法》等文件,確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指導方針,逐步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確保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在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的軌道上運行。黃山風景區確定政治處為風景區28處徽州古建筑的責任包保主體單位,祁門縣建立縣保以上44幢古建筑看護人員工作檔案,黟縣制定徽州古建保護利用工作責任追究制、包保責任制和責任人離任交接制……
保護徽州文化生態,還必須發揮市場的力量,通過“政府+市場”形成合力。
屯溪黎陽老街的改造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實施對文化生態的保護。在老街改造過程中相對完整保留原有的風貌,把黎陽in巷打造成一個集文化展示、休閑養生和旅游地產于一身的綜合體。而且專門辟出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吸引黃山市和外地的非遺傳承人入駐。甘而可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漆器的傳承人,就在黎陽in巷開辟了自己的工作室。這樣的結合,既借助房地產開發的資金,又通過政府的規劃控制使得黎陽in巷不僅是一個房地產的綜合體,也成為中心城區的旅游景點和徽州文化的一處展示平臺,而非遺傳承人的入駐、老街上原有古民居有重點的保留,又體現了徽州意境……
政府+市場,成為推動文化生態保護的兩手,二者結合則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黃山市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杠桿作用,安排600萬元徽州古建保護利用引導資金引導市場力量參與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成為黃山市招商引資項目的重點,市發改委對包含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內容的招商引資重大服務業項目還給予一次性建設資金補助。世行貸款黃山新農村建設項目安排古建筑保護利用投資1.2億元,其中專門安排600萬元資金用于私人產權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的維修。歙縣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鼓勵社會資金以認保、認養、認租、認購等多種形式開發古建筑文化旅游項目……
截至2015年8月份,徽州古建筑保護工程共計投入資金 16.3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一倍左右,修繕古建筑151幢,打造新型業態150處。其中招商引資資金達到三分之一。
責任編輯:余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