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歙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首次采用電子競價方式,先后完成兩宗古民居房地產資產產權交易,交易額達701.46萬元,增值資金548.85萬元,增值率達359.64%。隨后,休寧縣、祁門縣也陸續探索進行該項工作。我市在全省率先創新搭建古民居產權流轉交易平臺,推動了古民居有效保護、合理利用。
我市是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現有6000多幢古民居遍布三區四縣,是活態傳承徽文化的載體和發展文化旅游的獨特資源。近幾年來,我市通過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徽州古建筑保護工程等一系列保護利用措施,并建立了以《黃山市古村落保護利用暫行辦法》、《黃山市古民居認領保護利用暫行辦法》等7個規范性文件為重點的政策體系,探索非文物類古民居產權流轉試點,創新古民居保護利用模式,引入社會資本認租、認領、認購古民居,打造了文化旅游等各類業態近千處,守住徽州古建筑“筋骨肉”,傳承徽文化“精氣神”。
為更好推進古民居產權流轉,我市以全省五個省級市縣一體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試點工作為契機,不斷拓展各類新型項目進場交易,在全省率先建設涵蓋全市的古民居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各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積極主動對接市文物保護單位,由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提供信息發布、政策咨詢、業務指導及公開交易等方面的服務,形成服務平臺體系,實現供需雙方市場化對接,調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古民居保護利用,使古民居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采用電子競價交易方式規范交易系統流程,加深競價程度,確保古民居產權交易更加公開、公正、公平,促進了產權交易健康有序發展,實現交易的多元化、網絡化、電子化。
針對集體土地上古民居無法進入市場自由交易的現狀,我市還積極探索集中組織上報方式辦理土地過戶,建立古民居項目信息庫,同時利用好招商引資、產權轉讓等方式,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實現古民居保值增值,積極努力走出一條古民居保護利用的新路子。目前,我市建立了古民居項目信息庫,已梳理發布34幢古民居有轉讓意向的信息。
責任編輯:余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