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歙縣許村鎮,有這樣一位默默守護文物的文保員,她把“文物賬”記在心里,做古村的“活地圖”;6年如一日的巡查、無數個日夜的守護,她用“繡花功夫”守護古村記憶,讓文物安全“守得住”。她就是許村鎮文保員曹小萍。
許村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有1800多年的歷史,至今保存著200多處文物,其中不乏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2019年,退休后的曹小萍主動請纓,成為一名業余文保員。“剛接手時,我連國保和省保的區別都分不清。”曹小萍笑著說。她深知,要保護文物,首先得“認識”它們。
為了盡快熟悉文保流程,曹小萍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黃山市徽州古建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抄在筆記本上,有空就拿出來看;她跟著老文保員跑遍了許村的每個角落,把文物的位置、年代、特色一一記在心里;她還自己制作了一張“文物分布圖”,上面標注著每處文物的等級、現狀、周邊環境,甚至連哪座祠堂的墻角有裂縫、哪座古橋的欄桿有松動等細節都寫得清清楚楚。曹小萍隨身有個巡查包,裝著電筒、小刷、記錄本,每天雷打不動的檢查都依靠這些“工具”。在她看來,每天的巡查、檢查、清理,看似瑣碎,卻是守護文物的“第一道防線”。
防火,是文物保護的“頭等大事”。許村古建筑多為磚木結構,對防火要求更高。曹小萍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消防器材。滅火器的壓力夠不夠?消防水泵能不能正常啟動?消防安全服和安全帽有沒有放好?遇到過期的滅火器,她及時上報更換;看到消防通道堆了雜物,她立刻聯系村民清理。
為了預防火災和減少火災危害,曹小萍積極開展文物消防宣傳教育。春節是防火的“關鍵期”,每年春節前,曹小萍都會和其他文保員一起,挨家挨戶發放《禁燃禁放告知書》。秋冬季節干燥,曹小萍會組織志愿消防隊開展“除濕降溫”行動,給古建筑的木構件噴水保濕;寒冬來臨,村民用火用電量激增,她又會聯合退役軍人志愿者開展消防演練,教大家如何使用滅火器、如何在火災中疏散。6年來,許村的文物沒有發生一起火災事故,這背后是曹小萍和同事們無數個日夜的守護。
許村的古建筑年代久遠,容易受到蝙蝠、白蟻、粉蟲的侵害,梅雨季節還會發霉、長青苔。曹小萍會爬上屋頂,檢查瓦片是否被鳥雀破壞;會蹲在墻角,查看有沒有白蟻蛀過的痕跡;還會鉆進祠堂的天井,清理雜草和堵塞的下水道。
有人想在老祠堂旁搭陽光房,曹小萍趕緊拿出《文物保護法》逐字逐句規勸。六年里,她依法勸拆違建十多處,憑著一副“認理不認人”的勁兒,守住了老村原樣。
為了讓更多人也珍惜這些“老鄰居”,每逢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總能看見曹小萍給游客講老房子故事的身影。她最愛領著孩子們在古祠堂里轉悠,在她心里,更希望這縷鄉愁能穩穩地交到下一代手上。
文物是鄉愁的載體,承載了歷史和文化。“守護好文物、守護好記憶、守護好鄉愁,是我作為一個文保員的職責和使命所在。”曹小萍說,她會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用實際行動保護好許村的記憶。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