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黃山區(qū)湯口鎮(zhèn),山嵐未散時,松也民宿的木門輕響。晨暉漫過窗欞,為客廳鍍上金邊——六十余面國旗依序懸掛,每面旗下壓著一張英文便簽,墨跡深淺不一,卻都泛著暖意。
“這是我們的‘世界來信墻’。”身著棉麻襯衫的松也民宿主理人張勁松擦著咖啡杯抬頭,用溫和的英倫腔說道,“每面旗子都藏著一位國際友人的故事。”
作為黃山風景區(qū)的核心門戶與重要游客集散樞紐,湯口鎮(zhèn)長久以來便是五洲四海賓朋的匯聚之地。隨著我國對多國相繼實施免簽政策,鎮(zhèn)上的民宿里,金發(fā)碧眼的訪客更顯尋常了。
“今年新添的國旗,可比往年多了不少呢!”張勁松的目光追隨著庭院中往來的異國身影,話鋒一轉(zhuǎn),道出了收集各國國旗的初衷,“今年新添的國旗比往年多。我在了解各國風土人情時,發(fā)現(xiàn)有的國家會在山中小屋掛滿各國登山者的國旗,當?shù)厝苏f‘每面旗都是歸家的印記’。我想讓湯口的客人也擁有這種‘被銘記的歸屬感’。”
這些國旗皆出自張勁松之手——客人抵店前,他會準備一面國旗,已堅持多年。首位留痕者是一位擁有澳大利亞和斯里蘭卡雙重國籍的女士。“她捧著國旗端詳許久,眼眶濕潤。”張勁松回憶,“她說在澳洲三十年,但斯里蘭卡同樣是她的祖國,她滿含感激地捧著小小的國旗說著‘我的根,原來能在這兒被溫柔安放’。簽名時她手顫,藍黑墨水在便箋上暈開小團,像朵紙上的花。”
這樣的溫暖,在松也民宿日常里俯拾皆是。上周,奧地利游客克勞斯找張勁松“切磋牌藝”——用紙牌圍坐玩“跑得快”,從波克啤酒聊到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笑聲朗朗。張勁松指向墻上的奧地利國旗:“這面旗下,又多了段‘牌桌外交’的故事。”
松也的溫度,是湯口“國際會客廳”的縮影。沿湯川路向山腳,各民宿里國際對話不斷:“鹿鳴谷”歐式壁爐旁,管家用英語為德國游客講解黃山地質(zhì)奧秘;“山語”茶室中,茶藝師演示“茶道二十四器”,外賓捧著青瓷盞,在茶香里觸摸東方美學;“零伍幺柒”工業(yè)風大廳,剛出爐的蟹殼黃熱氣騰騰,法國背包客舉著相機感嘆:“比巴黎咖啡館的早餐更溫暖!”
這些民宿的共同點,是主人或管家能用英語流暢交流,更將“服務”升華為“對話”:張勁松的書架上,《劍橋英語口語》《跨文化交際》書頁卷邊,夾著與各國游客的合影;“山語”管家每周線上英語角,筆記記滿“工夫茶”“榫卯結(jié)構(gòu)”的專業(yè)譯法,連文化背景都標得詳細;“鹿鳴谷”員工定期學習各國禮儀,每個細節(jié)都透著尊重。
暮云漫過山巒,國旗墻染成暖金色。張勁松整理剛收到的波蘭國旗,指尖拂過微微翹起的邊角。“上周波蘭攝影師住了三天,走時說松也像克拉科夫的老民宿,卻更有活力。”他凝視國旗,聲音自豪,“我們的目標不是掛滿整面墻,而是讓每面旗背后都有段獨一無二的‘湯口故事’。”
微風掀起松也民宿內(nèi)一張便箋,英文在光影中若隱若現(xiàn):“在湯口,我找到了回家的路。”
值班編輯: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