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5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縣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刻闡釋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20年來,黃山市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悉心呵護好山好水,不斷探索價值轉換路徑,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涌現出一批生態文明實踐特色鄉村,綠水青山逐漸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靠山”。本報即日起推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盛夏的屯溪區黎陽鎮傍霞村濕地公園,綠蔭如蓋、鳥鳴啁啾,成為避暑觀鳥的熱門目的地,眾多“長槍短炮”聚焦林間,定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
“這里的生態環境令人驚喜,鳥類種類遠超預期。”來自香港的陳先生在傍霞村濕地公園拍攝到灰卷尾、綬帶鳥后感慨道。據他介紹,鳥類對生態環境要求極高,越是生態良好的區域越容易拍到珍稀物種。
傍霞村原名“塝下姚”,因明末清初浙江姚姓商人遷居塝下得名。上世紀90年代,憑借優越的生態環境,村莊吸引攝影愛好者前來采風,并因“依山傍水看晚霞”的意境獲得雅稱“傍霞”。近年來,隨著生態持續改善,以綬帶鳥為代表的多種鳥類在此繁衍生息。據統計,傍霞森林片區已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植物34種,其中有水雉、勺雞等珍稀鳥類十余種。
社交平臺的廣泛傳播,讓多樣鳥類成為“流量密碼”,帶動觀鳥游客數量激增。為更好地服務游客,傍霞村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完善基礎設施,修建3條觀鳥線路、10余處觀鳥水坑及生態步行道,為觀鳥愛好者提供便利。
如何讓優質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走進傍霞村“懶鳥營地”,答案躍然眼前:在舊電灌站改造的裝置區感受工業與田園美學的碰撞,于半地下圖書館翻閱千冊自然與鄉村主題圖書,或在玻璃田園餐桌邊靜看白鷺掠過田間……這里處處體現著“松弛感”的設計理念。
“這里原是20世紀60年代修建的一座電灌站,主要用于農業灌溉,隨著時代變遷逐漸廢棄。”據傍霞村駐村第一書記胡翔介紹,去年2月,屯溪區政府下屬國有企業黃山市屯溪區昱城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對廢棄電灌站進行了收儲,后與一家民營企業合作,將其改造成集休閑、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露營地。
“‘五一’營業以來,短短不到2個月,我們的營業收入在10萬元左右。”“懶鳥營地”主理人孫詠雪告訴記者,2023年,她參與了傍霞村的規劃設計,如今又以“運營者”的新身份參與村莊發展。觀鳥是傍霞村的特色IP,營地希望成為傍霞村打造觀鳥產業村落的新支點。
“過去,傍霞的交通很不便利,進出村靠乘坐擺渡船,村內缺少特色產業。如今,綬帶鳥翩躚起舞的生態畫卷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據胡翔介紹,近年來,傍霞村踐行“兩山”理論,通過整治撂荒地、打造生態林、修復古茶園等工程,將率水河岸的砂石灘變為露營基地,把鬲山腳下的拋荒田轉化為研學農場,推動生態觀鳥、康養旅居等特色IP從“流量”走向“留量”,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如今,這片綠水青山為鄉村帶來了綠色發展新動能,成為開啟和美傍霞的“金鑰匙”。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