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統計局公布《2024年安徽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同時發布了16市常住人口數據。其中,黃山市常住人口逆勢實現凈增長。
在各地人口爭奪戰不斷升級,中小城市普遍面臨招人難、引人難、留人難困境的背景下,黃山市人口增長“扭負為正”,背后演繹了怎樣的破局邏輯?
產業向新筑就聚才新高地
產業興則人才聚,人才興則產業強。黃山市人口回流凈增長,首先得益于產業生態的向新蝶變。
近年來,黃山市始終樹牢“產業強市”理念,走好綠色轉型的新型工業化之路,統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建設,全力構建與黃山生態環境相適應、與徽州文化底蘊相融合、與黃山市城市特質相一致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市產業基礎不斷夯實、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2024年以來,黃山工業經濟主要指標沖至全省第一方陣,多項重點工作全國有聲、全省有位。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全省第5;規上利潤總額增幅居全省第2。從產業集聚來看,目前已建成休寧縣汽車零部件(制造)、歙縣高端機械零部件、徽州區新型涂層材料和祁門縣電子電器件四個特色產業集群;黃山高新區高端裝備制造、屯溪區工業母機、黃山區綠色食品、歙縣紙基功能材料、黟縣光電產業呈集聚發展之勢。
企業需求在哪里,服務人才的重點就在哪里。聚焦企業“人才之需”“人才之憂”,黃山市創新將增值化人才服務延伸至產業一線,深化與中國計量大學、中科大、合工大等校地合作,選聘高層次質量人才擔任企業“質量技術副總”“科技副總”,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推動產業與人才同頻共振、同向共興。
文化旅游一直是黃山的傳統優勢產業、首位產業。近年來,黃山市抓住文旅、延伸文旅、不唯文旅、超越文旅,持續做好“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文章,尤其聚焦休閑度假、醫療康養、文化服務等六大高端服務業,推動農文旅康體融合發展,打造全域旅游發展先行區、示范區。目前,以旅游業為牽引的服務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55%,鄉村旅游覆蓋全市七成以上村莊,越來越多的新農人、青年藝術家、設計師、民宿主理人、數字游民等群體來黃山創新創業。
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促進了高質量充分就業。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黃山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等級建筑業企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等四類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數量較往年增幅明顯。“人隨產業走”是人口流動的基本邏輯,產業加速轉型升級,正催生化學反應,讓黃山從人才“過境地”變為“棲息地”,“人、產、城”互促共進與高質量發展形成螺旋上升的耦合效應。
全力做好“圍墻外”的事
“扎根徽州這片創新沃土,我們深切感受到政務審批的徽州速度、專業周到的服務溫度、親商重商的環境厚度。這些發展紅利正轉化為我們‘以科技為筆、以實業為卷’的奮進力量。”安徽鑫昌眾星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星航的一席話,道出了黃山市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淵深群魚聚,林茂百鳥鳴。雖然沒有一線城市的資源稟賦與虹吸效應,但黃山用“繡花功夫”打造比較優勢,將營商環境優化作為破解人口流失難題的突破口,通過“刀刃向內”重塑城市競爭力。
中國黃山“迎客松”杯創意創新創業大賽已連續舉辦三屆,吸引了大批優質創業青年成為黃山建設的合伙人。為激勵優秀創業項目落戶,黃山市專門制定項目落地配套獎勵政策,并為項目落地黃山、實現成果轉化提供持續跟蹤服務。三屆賽事共簽約落地項目167個,協議投資額超200億元,王磊、秦家哲等參賽青年以賽為媒,攜優質項目落地黃山,同時引來更多的合作伙伴加盟黃山。
深入實施重點群體創業推進行動,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2024年,黃山市支持高校畢業生、科研人員、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創業者5600余名,新增市場主體2萬余戶,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1億元。
為讓已有企業留得住、發展得好,讓外地企業愿意來、成長得快,2024年黃山市在政務服務中心和各園區開設15個企業訴求窗口,實現市縣兩級全覆蓋;888名駐企服務專員聯系服務1345家重點企業和79個重點項目,解決企業訴求5068件;常態化開展“新安茶會”“企業直通車”為企服務活動,解決企業訴求421件。
總投資15.4億元的農夫山泉黃山生產基地項目從正式簽約到開工生產,前后不到兩年;春節前夕,總投資1.7億元的奧特斯產業園項目在休寧經開區開工建設,自簽訂投資協議到項目首樁開鉆僅用60天;1月,突飛科技(黃山)有限公司開工儀式在祁門舉行,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了數十天……
營商軟環境的持續升級,不僅讓市場主體如魚得水,更悄然改變著人才的流動坐標。
此心安處是吾鄉
2024年黃山市常住人口實現“回流拐點”,折射出黃山的城市發展正向“品質深耕”。
曾因游樂設施陳舊、功能體系不完善、空間缺乏活力淪為城市“消極”空間的綠色廣場搖身一變,成了獨具特色的新安兒童友好公園;經過一年時間提升改造的戴震公園,成功化身為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文化體驗、消費和社交于一體的復合式城市公共空間;齊云山向東3公里處,昔日廢棄公路蝶變成集“美景+咖啡+火車+民宿”多功能于一體的“向云端·世界觀光列車”微公園……
近年來,黃山市深入實施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完善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強化城市整體運營理念,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通過微改造、精提升,先后建成屯溪區南濱江公園、黃山區浦溪河休閑旅游區等一批主題公園、口袋公園,迭代升級景區、城鎮、鄉村、街區、道路,全力打造獨具黃山魅力的山水“徽客廳”,有效吸引了人口有序流動、合理集聚,使人口“愿意來”“留得住”。
就業機會與人口流動之間同樣存在著相互促進的動態關系。3月8日上午,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市婦聯主辦的黃山市“巾幗風采、暖心幫扶”媽媽崗專場招聘會舉辦,26家企業現場提供就業崗位1300個,吸引400余名求職者入場,達成初步意向85人。
黃山市深挖“家門口經濟”潛力,線上線下齊發力,常態化開展就業春風行動。以“媽媽崗”舉例,通過廣泛收集非全日制用工、臨時性和階段性用工等就業需求,針對陪讀寶媽等特殊群體設立“媽媽崗”“陪讀崗”等定制崗位,促進外出務工返鄉婦女實現本地家門口就業,2024年以來共為陪讀群體量身定制彈性崗位836個,吸納婦女就業557人。吳梅玲原來一直在浙江東陽務工,今年通過祁門縣人社局的就業政策宣傳了解到“媽媽崗”這一用工新模式欣然入職黃山市昱博電器有限公司。“公司里有愛心活動室,我上班還能把小孩帶到這里來照顧,在家鄉就業挺好的。”說起現在的工作,吳梅玲特別滿意。
“高品質棲居+家門口就業”的雙向賦能,既消解了傳統城鎮化中“離鄉謀生”的無奈,更讓“此心安處是吾鄉”成為現實選擇。當城市既能承載詩意棲居的向往,又能托舉平凡奮斗的夢想,人口自然從“候鳥式遷徙”轉向“根系式生長”。
“引、育、留”全鏈條釋放“歸巢效應”
“真心感謝黃山市的人才好政策,讓我留在了黃山,有了家的溫暖,希望自己在人生的另一個賽場再續輝煌!”去年底,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金牌獲得者張小飛辦完入職黃山職業技術學院手續后,開心地對同事說。
人才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智力引擎”,在人才快速流動的巨大洪流中,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考驗的是一座城市的智慧。面對困擾多年的人口“失血”痼疾,黃山市以“引、育、留”全鏈條精準破題,把城市打造成投資興業的沃土、成就夢想的高地。
鑄就引才“強磁場”。堅持政策引才,大力實施“迎客松英才計劃”,落實“星鏈15條”,創新推進鄉創客、鄉村振興首席服務官引育行動計劃等,廣泛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創業,近兩年累計引育鄉村設計師、鄉村運營師等人才千余名;出臺《黃山市企業招工市外大中專畢業生招引計劃》,2022至2024年引進市外大中專畢業生1500余人。堅持項目招才,制定《關于開展“設計師鄉村行”助力和美鄉村建設的若干舉措》,50余名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北京大學及深圳規劃院等專業人才“組團下鄉”;千余名徽創客、藝術家等化身“新黃山合伙人”,發展民宿、藝術館、書屋、咖啡屋等新興業態3500余處。發起成立全球數字游民聯盟,NCC·黑多島數字游民社區、祁民公社、黃山數字游民公社對外運營,吸引數字游民“拎包入駐”。
打好育才“組合拳”。以“賽”育人,構建以世賽、國賽和省賽為引領的多層次職業技能競賽體系,配套政策、項目、資金、激勵等全鏈條保障服務,讓技能新星從賽場直通職場。以“評”育人,健全優化技能人才激勵機制,開展技能大師工作室評選活動,充分發揮高技能領軍人才在技術創新、技能研修、帶徒傳技等方面的引領帶動作用。以“培”育人,積極推廣“互聯網+培訓”模式,推出“夜培訓”“微技能”等服務,同時積極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學校教育資源與企業實踐資源的有效對接,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優化留才“好環境”。用感情留才,開展“人才宣傳服務月”活動,通過走訪、召開人才座談會等多種方式密切聯系服務技能人才,努力做到精準服務。用事業留才,對獲得世界級、國家級技能大賽有關獎項的選手,開辟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用環境留才,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優化技能人才的招聘求職、人事代理、勞動糾紛調處等服務;實施全周期暖才行動,設立人才服務窗口,打造線上“人才云服務平臺”,推出“電子優才卡”“青松碼”,建設人才公寓和青年人才驛站,著力解決人才“住、行、醫、學、業”等方面問題,讓人才安下心、立住業。
人口流動向來是觀察區域經濟的“晴雨表”。黃山的人口逆襲,表面看是一次普通的數字躍動,深層次折射的卻是發展模式之變、城市氣質之變、價值坐標之變,釋放出政府將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釋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的強烈信號。從“留不住人”到“近悅遠來”,黃山將持續探索應對人口結構性挑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