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作品記錄新時代,用大精品催進新征程。
在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一周年之際,黃山市組織10余種制作技藝、31位非遺傳承人、53件非遺佳作,帶著歲月沉淀的醇香,精彩亮相安徽省美術館“雕刻徽州”非遺技藝精品展。
刀耕火種孕文明,刀筆文心傳文明。
徽州雕刻,徽州篆刻,徽州剪紙,徽州香茗,徽州版畫,徽州漆器,徽墨和歙硯……以細膩的線條、繁復的圖案、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展開唐詩宋詞的煙雨徽州。
這是徽州非遺傳人的群英會、非遺精品的群芳萃,也是走進徽州的一扇門、讀懂中國的一扇窗。
正如參展的非遺傳承人所說:這次展覽不僅搭建了一個讓觀眾近距離接觸非遺、感知非遺的展臺,而且搭建了一個讓不同門類的傳承人切磋技藝、相互取經的平臺。
這是心靈與技藝的展示、歷史與文脈的傳承,也是時間與空間的對話、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在平凡親切的徽州神韻中,聆聽穿越時空的文化共鳴,感受流淌在徽州人血脈里的工藝美學。徽州百工千年巧手匠心凝縮而成的“大師手作”,讓觀展者贊不絕口。
這是徽文化的具象載體,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黃山市是徽文化發源地和核心傳承地、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域,被譽為“一座沒有屋頂的博物館”。古徽州2200多年歷史文化積淀孕育的徽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安徽優秀鄉土文化的金名片。
這里非遺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擁有2處世界文化遺產、2個歷史文化名城、24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2個歷史文化街區、310個中國傳統村落,為徽文化的孕育發展提供了肥沃的母土。
這里非遺品位高雅、底蘊深厚,擁有5項人類非遺、1項“世界記憶”遺產、2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現存非遺項目種類和數量均居安徽地級市第一,為徽文化的傳承繁榮標注了新的高度。
人在藝在,人走藝絕;薪火賡續,關鍵在人。
黃山市深入實施徽州文脈傳承工程,建立遺產保護專家庫、非遺傳承人數據庫、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黃山學員庫,支持非遺“提燈人”建立非遺傳習基地和傳習所。
只有活著的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
黃山市創意創新活態傳承新途徑,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將非遺教育更好融入中小學課堂,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我們希望找準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非遺‘牽手’生活,讓傳統‘碰撞’現代。”
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老手藝真正活起來!
“非遺+”“+非遺”,用非遺之美點亮現代生活,以思想火花、情感流露、靈魂觸碰,“喚醒”懷情之木、長情之石、深情之磚,讓非遺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
從黃山出發,“創意黃山美在徽州”牽手徽州非遺,走進故宮、走進聯合國、走向世界舞臺,以可信可愛可敬的黃山形象,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展現黃山擔當作為,成為向世界展示美麗中國的示范窗口。
從徽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文明密鑰”,淬煉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打通黃山走向世界的“文化條形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新時代呼喚新創作。
徽州磚雕《豐收》、徽州木雕《和諧家園》、徽州石雕《牡丹》、徽州竹雕《皖南村居圖》、徽州徽墨《黃山三十六景》、徽州版畫《水清蓮花塢》、徽州剪紙《用剪紙講述中國故事》……作品盡展黃山風韻、安徽風采、中國風范,盡顯文化自信、中國價值、中國魅力。
徽州雕刻,雕刻徽州,刀筆之下,有更大的世界。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