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努力吧,婦女解放的先鋒!練習吧,未來的演說家!奮斗吧,革命的女英雄!天下無難事,只要專心耳。不怕困難,不怕失敗,不怕苦,升天下地皆可以!”
“惠,最親愛的人,你是婦女中先進者,對于我這次的外出,請不要依戀,要知道你愛人的走,不是故意地拋棄你,而是為著革命,為著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而努力奮斗的啊!”
蚌埠市檔案館恒溫庫房里,胡孟晉烈士的孫子胡曉舒凝視著那些已經(jīng)泛黃脆化的信紙。墨跡雖已斑駁,但字里行間的情感卻穿越時空,灼熱如初。
這是胡孟晉烈士寫給妻子的十五封家書,如今已成為一個家族最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十年前,胡家將這些烽火家書捐贈給蚌埠檔案館,讓一段感人至深的愛情與家國故事為更多人所知。
烽火連天家書抵萬金
胡孟晉,1912年生,安徽廬江人。幼年喪父,隨母移居舒城百神廟鐘家畈胡村。1938年,侵華日軍進犯華中,安徽大部淪陷。胡孟晉棄筆從戎,投身抗戰(zhàn),參加新四軍第四支隊戰(zhàn)地服務團,同年10月入黨。1939年7月,任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部秘書,轉(zhuǎn)戰(zhàn)淮河以南,津浦鐵路東西兩側(cè)。1940年,調(diào)入地方工作。1947年7月積勞成疾,病逝于河北故城縣,后被追認為烈士。
在他短暫而壯烈的一生中,與妻子張惠相伴的時光不足十分之一,留下了這十五封飽含深情的家書。
“這些信件大多寫于1938年至1940年間。”胡曉舒告訴記者,“那時祖父隨新四軍轉(zhuǎn)戰(zhàn)安徽各地,每當部隊休整時,他就會拿出紙筆給祖母寫信。”
記者在檔案館見到了這些已經(jīng)過專業(yè)修復的家書。信紙大小不一,有的甚至是從筆記本上撕下的紙頁;墨跡深淺不同,可見書寫條件之艱苦。但每一封信都字跡工整,思路清晰,難以想象這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間隙寫就。
“祖父在家書中不僅表達對家人的思念,更花費大量篇幅鼓勵祖母參加革命,認識民族危機。”胡曉舒說,“他反復強調(diào),沒有國家的獨立,就沒有小家的幸福。”
這些話語,如今讀來仍振聾發(fā)聵。
“讓婦女走出閨房”的革命者
最讓胡曉舒印象深刻的是,胡孟晉在家書中多次鼓勵妻子走出家庭,參與社會活動,學習文化知識。
在主題為“辭別”的“與妻書”中,胡孟晉詳細為妻子分析了當時形勢:“畸形發(fā)展的中國,教育不普及,人民的知識簡單,而婦女尤甚,只要家而不顧國。大難當頭,應踴躍赴前線殺敵,而婦女們阻礙其夫或其子之偉志。希望你將無知識的婦女組織起來,宣傳和教育她們,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毛何附焉’‘國之不存家何在’?使她們不致含淚終日,倚門遙望前線上的夫、子早日歸來呢!(望勝利歸來)。”
他鼓勵愛妻積極從事抗日愛國活動,還草擬了一份《婦女抗敵協(xié)會講演詞》。為了讓妻子的講演達到最佳效果,他還附了11個“講演注意事項”。
這些思想深深影響了張惠。據(jù)胡曉舒講述,祖母張惠沒有辜負丈夫的期待,逐漸成長為當?shù)亍皨D女抗敵協(xié)會”的主要力量,不僅帶頭捐錢捐物支持抗戰(zhàn),還組織婦女為部隊做軍鞋、縫軍衣,甚至秘密傳遞情報。
“祖父在家書中不僅表達愛情,更是在進行革命教育”,胡曉舒說,“他把對妻子的愛升華為了對民族解放事業(yè)共同奮斗的同志情誼。”
未曾謀面的祖父精神相伴的成長
對于胡曉舒來說,祖父胡孟晉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從未見過祖父,甚至連父親對他的記憶也很模糊——祖父離家去參加革命時,父親才一歲多,”胡曉舒說,“但我們?nèi)叶际锹犞娓傅墓适麻L大的。”
胡孟晉長子胡德新回憶,解放戰(zhàn)爭三年多,是家里最困難的時期,當時三弟還在襁褓當中,一家人都在苦挨時間。“記得祖母曾對我說,父親寫信給家,要求家里借錢或變賣家產(chǎn)寄給他,支持他的‘生意’。我當時聽不懂,后來才知道父親信中的‘生意’其實是隱語,就是革命活動。我對父親的崇敬之情更多了幾分。”
今年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八十周年,回望那段烽火歲月,胡曉舒有太多的感慨。“八十年過去了,國家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強大,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但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了國家和民族犧牲的先烈。他們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我們要繼承他們的遺志,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胡曉舒說,他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祖父的家書,能了解那段歷史,能從那些家書里感受到先烈們的愛國情懷和革命信念。“不要做金錢的奴隸,要熱愛祖國,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要腳踏實地。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當中,一定要把紅色的基因代代傳下去,把社會建設得越來越好,國家越來越富強。”(記者 史睿雯 李旭 段玉)
值班編輯: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