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淙祥在田間察看玉米長勢。
盛夏的皖北平原,熱浪蒸騰,大地仿佛籠罩在金色的薄紗里。在一片青翠的玉米田,72歲的徐淙祥手指輕捻葉片,瞇縫起眼睛,專注地察看玉米長勢。五十余載光陰,從青絲到白發,這位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老徐”的種糧能手,始終保持著對土地最深的眷戀。他用半生的光陰,堅守著“多種糧、種好糧”的樸素信念,將一位農民共產黨員的初心,鐫刻在這片土地上,也書寫進國家糧食安全的厚重篇章里。
“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
“不能再看著鄉親們吃不飽了,要靠科學種田干出個名堂來!”1972年,高中畢業的徐淙祥放棄了成為一位民辦教師的機會,毅然回鄉務農。彼時的黃淮大地,“望天田”廣布,小麥畝產不足150公斤,大豆僅幾十公斤。面對眼前的困難,19歲的徐淙祥反復翻看借來的農業科技書籍,夜晚挑燈苦讀,白天躬身試驗。他自創了草木灰混合秸稈高溫堆肥法,用煙葉泡水制成土農藥防治蚜蟲,在貧瘠土地上蹚出了一條增產新路。
1983年,徐淙祥通過全省統一考試成為一名鄉村農技員。1985年至1986年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在太和縣實施“黃淮大豆高產攻關七五計劃”,他負責的田塊產量每年都名列前茅。1991年8月,他擔任鄉鎮農技站站長,承擔了安徽省區域大豆生產試驗項目。
面對砂姜黑土“雨天一團糟、晴天硬如刀”的困境,徐淙祥帶領團隊攻克土壤頑疾,經過多年實驗探索,采取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秸稈還田及土壤深耕等技術,提升了肥料利用率,改善了土質、增強了地力。2010年7月,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近年來,徐淙祥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將自己種的地全部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實現了旱澇保收。
“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是徐淙祥常掛嘴邊的順口溜。2003年,他負責的高蛋白大豆豐產栽培試驗遭遇罕見洪澇、龍卷風、冰雹等多重襲擊。風雨肆虐時,別人往屋里跑,徐淙祥一家人卻沖向大豆田,連續3天泡在齊膝深水中扒溝排水,腿上劃滿血口。最終,181.6公斤的單產紀錄在災年創造了奇跡。
執著終得山河報。2022年夏收時,“阜航麥1號”平均畝產811.29公斤、“皖墾麥22”平均畝產818.52公斤——徐淙祥種植的小麥歷史性突破800公斤大關。開鐮當天,他忍不住提筆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報告豐收喜訊和十多年來取得的科技成果。當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徐淙祥回信說,“我記得你這個安徽太和的種糧能手。得知你家種植的小麥喜獲豐收,兒孫也跟著你干起了農業,我感到很高興。”捧著回信,這位種田“老把式”熱淚盈眶:“真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還記得俺這個種糧能手!”
科技種糧有“秘籍”
走進徐淙祥的辦公室,記者看到53本五顏六色的筆記本已經摞成了“小山”。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氣候、墑情、苗情、病蟲害、草情等農作物生長情況的變化。這些田間“檔案”,記錄了一位“老把式”邁向“大國農匠”的堅實腳步。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是他畢生的信仰。2011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安徽考察時來到張槐村,曾到徐淙祥的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里了解小麥種植情況。“當得知我們刷新了前一年安徽省小麥單產紀錄時,他肯定了農業現代化的成效,并勉勵我們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與示范推廣。還告訴我們,抓好科技興農,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就有保障了!”那個場景,徐淙祥終生難忘。
科技如何興農?徐淙祥深知作物高產的突破在良種。多年來,他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育種企業開展深度合作,試種“皖墾麥22”“華成865”等20多個小麥良種,培育出了“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為黃淮糧倉筑牢根基。
機械化、智能化是現代農業的“翅膀”,良法是豐收的保障。“在政府有力支持下,2023年我們建成了智能化監測系統,使用衛星遙感監測終端,配備多架無人機,大大提升了病蟲害預警準確率。”徐淙祥的基地還設立了“國家糧食豐產工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農家小院成了“專家大院”,同時承擔了小麥、大豆等作物的優良品種選育、區域試驗、引種試驗、耕作制度優化、病蟲害防治等多項國家級農業科研項目。如今,徐淙祥編寫的120首“小麥拔節需肥大,壯苗也要把肥下”等農諺,讓復雜的技術變得深入人心、朗朗上口,成為當地人科技種糧的“秘籍”。
“基地安裝使用的北斗導航播種機,能夠精準控制播種行距、株距,每千米直線精度誤差在2.5厘米以內,有效減少重播、漏播,降低種子使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徐淙祥告訴記者。2024年,他的田地里再次傳出捷報:夏玉米高產田塊畝產1009.1公斤,夏大豆高產田塊達302.38公斤,示范帶動太和縣大豆播種面積達100余萬畝。在流轉土地中,他專門劃出300畝作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為今年全國40余個大豆品系、30個玉米品系搭建了“比武擂臺”。
“想要多打糧,就找徐淙祥”
站在張槐村一棵亭亭如蓋的楝樹下,徐淙祥說:“十多年前,這株楝樹只有小臂粗細,如今已亭亭如蓋,樹上的五個分枝被村民喻為‘五谷豐登’的象征。”
“獨木不成林”,共同富裕的夢想在當地的廣袤田野上生根發芽。引進新品種時,徐淙祥總把風險留給自己:“我先試種看看到底怎么樣,成功了再推廣!”鄉親們交口稱贊:“要想多打糧,就找徐淙祥!”2022年,他牽頭成立了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構建起“大戶帶小戶、技術傳萬家”的協作網。在莊稼生長關鍵期,田間學校就地開課,精量播種、赤霉病防治等關鍵技術在地頭演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接待現場觀摩6000余人次,舉辦技術培訓70多場次、培訓人員4300余人次。
作為連續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徐淙祥始終為種糧農民鼓與呼:2023年推動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2024年建議修改《農業保險條例》覆蓋高產示范田,今年提交了《自然災害防治法》議案。在他看來,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才能筑牢大國糧倉根基。
最令徐淙祥欣慰的是,他的兒孫接過了接力棒。2008年,兒子徐健從農資經營轉向糧食種植,引入智能灌溉系統,讓農田管理更加精準高效。孫子徐旭東2018年大學畢業后返鄉,領辦合作社各項農業試驗示范項目。三代人把“家”安在田間,累計種田1.8萬余畝,生產糧食超2萬噸。望著夏日里的沃野良田,徐淙祥充滿期盼:“只要還能動,我就要帶著鄉親們多種糧、種好糧,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