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張宣劍)從“江淮小邑”到“雙萬之城”,近年來,合肥始終在新的時空坐標中尋找新的突破。當“科創”的曙光“破曉”在巢湖之濱,合肥這方創新天地奏響了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序章。
“科里科氣” 繪就全域旅游新畫卷
2024年合肥市常駐人口1000.2萬人,GDP1.35萬億元。作為一座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之城,近年來,合肥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三河古鎮景區
“現在來三河古鎮玩和以前不一樣了,體驗感很新奇,乘著游船不僅可以聽到悠揚的民間小調,還可以看到科技感十足的水簾畫幕”游客李樂說。如今,在合肥市區內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三河古鎮內,游客們有了更加現代化科技感的體驗。
自2023年以來,古鎮利用全域旅游提升對景區的基礎設施進行全面升級。完美融合聲、光、電等體感元素,為游客帶來一場水幕交融、時空穿越的3D全浸式震撼燈光秀體驗。科技賦能打造都市圈夜游會客廳,進一步提升了景區品質與形象。
不僅如此,在合肥,游客可以通過手機APP、官方網站等渠道,輕松獲取旅游信息、規劃行程,享受便捷的旅游服務。智慧景區的建設,更是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享受到智能化帶來的舒適與便捷。
“科里科氣”的深度體驗,讓合肥科創科普游成為文旅最亮眼的招牌之一。近年來,合肥市大力培育研學旅游基地、工業和科技旅游示范基地,多方聯動、凝聚合力,共同推動科創科普游成為全市“第一游”。
記者了解到,2024年10月,合肥市以“科技創新看合肥,科普研學到合肥”被中國旅游研究院評為“中國研學旅游目的地標桿城市”,科創科普游省外游客占比由過去的5%提升到17.5%。
巢湖岸線鳥飛翔
“雖然離市區挺近,但生態環境特別好,在這里可以遠離城市喧囂,有種世外桃源的愜意舒適。”游客張翔說。
作為“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儼然已成為合肥最好的生態名片。在這里,環湖大道兩側水天一色,各類珍稀鳥類棲息在此,生態美景令人沉醉。不僅如此,沿著巢湖岸邊往東,江淮僑鄉六家畈打造特色淮軍IP,講述淮軍兒女保家衛國的英勇故事。
2025年,合肥堅持“科技驅動、生態筑基、文化賦能、城鄉聯動”的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構建“一湖一城一園一山一河一廊”全域旅游格局,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力爭接待游客突破1.6億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200億元,建設安徽省文旅樞紐城市取得階段性成果。
如今,合肥創意文化產業進入到新階段,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催生出新的發展契機。
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圍繞“交互融合”“數字科技”,合肥文化消費新場景不斷解鎖,新興業態不斷涌現,文化空間層出不窮、工業遺址改造升級、產業園區上榜“國字號”……
李鴻章故居、三河古鎮、包公園、逍遙津……從外立面改造,到挖掘內涵、融入新技術,這些彰顯合肥地域特色的人文景點也再次更新升級,成為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根據地”。
未來,合肥將繼續以創新為筆,繪就全域旅游的新畫卷。通過加強科技創新、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文化創意、堅持綠色發展,不斷提升文旅產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共同推動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創新引領 塑造產業“新地標”
走進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內,蔚來第二先進制造基地的機械臂快速飛舞著。在這里,僅需98秒就能完成一輛汽車四扇門的安裝。
去年以來,一批新車發布上市,因它們的誕生地都在合肥,引發廣泛關注。據悉,合肥已匯聚江淮、比亞迪、蔚來等6家整車企業,以及300余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業,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基地。
不僅如此,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也成為合肥遠近聞名的產業地標。目前,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56%、5年提升10個百分點。
近年來,合肥扎實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構建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及新型儲能、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集群。
維信諾新型顯示產業“超級工廠”
在新型顯示產業,合肥作為國內最早布局顯示面板制造的城市,已集聚京東方、維信諾等一大批產業鏈龍頭企業,年產值超千億元。2023年9月,賽迪顧問發布的報告中,合肥榮登“中國新型顯示十大城市”名單榜首。
如今,合肥以“無中生有”的魄力,瞄準量子科技、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領域,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在未來產業布局中搶占先機。
在合肥,有一條“量子大道”,這里匯聚了國儀量子、問天量子、本源量子等眾多科技企業,覆蓋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多領域。
隨著低空經濟爆火,合肥又把目光投向了天空。去年以來,合肥先后出臺《支持低空經濟發展若干政策》《關于促進低空經濟發展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圍繞技術研發、適航取證、場景拓展、標準制定等,“真金白銀”扶持低空經濟產業。
目前,合肥已集聚低空經濟企業突破200家,組建了低空經濟電池能源、飛控系統、適航三大研究院。
如今,合肥市緊扣“創新”核心,推動產業迭代升級,全方位構筑產業新體系,以創新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這座將創新融入血脈的城市,正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動產業向新、向高、向未來邁進。
“科創”沃土 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今年1月,位于科學島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傳來喜訊,成功實現上億攝氏度1066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再次刷新托卡馬克裝置高約束模運行的世界紀錄。
“小太陽”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
在合肥,令人矚目的原始創新成果還有很多。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504比特超導量子計算芯片“驍鴻”刷新紀錄、“天都”雙星成功實現繞月編隊飛行……
去年以來,一系列極具前瞻性、引領性的“合肥造”重大成果相繼問世,6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依托科學島,在合肥濱湖科學城的西北角,未來大科學城建設如火如荼,大科學裝置加速“崛起”。
現在,已有、在建和預研的大科學裝置共計13個,其中9個布局在未來大科學城。在這片1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布局建設包括先進光源“大眼睛”、雷電防護“金鐘罩”、緊湊聚變“小太陽”等一批大科學裝置項目,引領這座城市向著世界科技前沿大步邁進。
在科技成果轉化這條道路上,合肥是科學家們最好的“陪伴者”。如何才能讓蓬勃涌現的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合肥給出答案: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全鏈條開展成果發現、挖掘、策劃、轉化和服務;開展全鏈條、全流程、常態化的成果轉化服務,為科技成果“量身”打造轉化路……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和堵點,合肥構建的“大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成功入選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改革創新典型案例。
目前,合肥市已建設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近300家,其中國家級65家,同時加快培育一批高能級、卓越級孵化器后備梯隊。這些孵化器培育出的一大批企業,成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同時,合肥市打破傳統融資的壁壘,聚焦科技型企業首貸、信用貸等需求方向,主動前移金融服務,通過設立專營機構、打造基金叢林、創新金融產品、實施“共同成長計劃”等創新舉措,推動金融服務從“看資產”轉向“看未來”。
合肥還首創“兩張場景清單”,一方面釋放城市場景資源與機遇,另一方面為本地優秀場景能力做推介、找市場。自合肥實踐以來,“一張機會清單、一張能力清單”幾乎已經成為各地啟動場景工作的標配。
2024年,合肥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4%,居省會城市第2位。合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600戶以上,總數突破1萬戶、三年翻一番,合肥主要創新指標穩居省會城市第一方陣。如今,科技創新已嵌入了合肥的城市基因,也成為其最獨特的城市氣質。
值班編輯: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