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全椒縣二郎口鎮項集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人頭攢動。村民竇昌平帶著積攢的80美德積分,兌換了鬧鐘和抽紙等生活用品。自村里實施“美德銀行”制度以來,像竇昌平這樣通過參與志愿服務積累積分的村民已超過400人。
“3月份以來,村里開展了‘學雷鋒’為老人免費拍照、義診義剪、婦女節普法專題講座、義務植樹等志愿服務活動,村民們積極參與,憑借志愿服務往‘美德銀行’里存儲積分,再利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項集村黨總支書記胡一武介紹,“美德銀行”讓越來越多村民主動參與到村莊治理中,美德積分既成為文明行為的“度量衡”,也化作鄉村建設的“動力源”。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文明鄉風建設,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在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塑造鄉村新風尚,考驗著基層治理智慧。我省各地深入貫徹全國兩會精神,以制度創新為抓手,將傳統智慧與現代治理相結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讓文明新風浸潤人心。
3月24日,在霍山縣但家廟鎮觀音巖村,一場“但說無妨”板凳會正在進行。觀音巖村黨總支書記徐亞在宣講完土地延包政策后,習慣性地留出“移風易俗宣講時間”:“清明節就要到了,要注意文明祭祀,不要使用塑料花,森林防火不能大意……”
這種將政策宣講與文明倡導有機結合的做法,已成為當地基層治理的常態。但家廟鎮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搭建“但說無妨”議事平臺,既能收集群眾訴求,又能普及文明理念,讓移風易俗從“政府推動”變為“群眾自覺”。
在黃山市徽州區楊村鄉胡川村,3月14日,85歲謝姓老人因病離世。村里得知后,立即通知“紅楊黨員幫幫堂”,組織黨員、志愿者等10余人幫助家屬料理后事,倡導移風易俗,喪事在“紅楊黨員幫幫堂”協助下簡辦完成。
“我們創新‘黨組織+紅白理事會’雙核架構,組建‘紅楊黨員幫幫堂’,幫助村民辦理紅白喜事。對閑置的徽派老房子、老茶廠等加以改造,變成給村民提供婚喪嫁娶宴席場地的移風易俗大廳,解決紅白喜事相互攀比、陳規陋習難以根治的現實問題。”胡川村黨支部書記何國寶介紹。
不僅如此,楊村鄉還將“汪氏家訓”“徽商勤儉訓”等傳統文化基因注入村規民約,創新推出“三減三立”婚俗改革(減宴席規模、減彩禮負擔、減人情壓力;立新式婚典、立集體頒證、立家風傳承),形成“古訓今用、古村治惠”的徽州鄉風治理新模式。
“我們將以全國兩會精神為指引,立足基層治理現代化要求,深挖徽文化‘重禮法、尚勤儉’的善治基因,持續激活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楊村鄉黨委副書記程錫鋒表示,在推進移風易俗過程中,既注重制度約束,又強化文化浸潤,讓文明新風潤澤千家萬戶,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精神動力。
值班編輯:桂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