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浴血奮戰抵抗日本侵華戰爭中所形成的精神豐碑,超越了特定歷史時空,也為我們在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回溯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入體悟偉大抗戰精神,讀懂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和必勝信念,從中不斷汲取精神力量,在堅定理想信念、錘煉黨性修養、強化作風建設和培養斗爭精神中,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在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中
不斷堅定理想信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理想信念是立黨興黨之基,也是黨員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他形象地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抗戰時期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詮釋堅定的理想信念。楊靖宇“頭顱可斷腹可剖”的凜然正氣,“八女投江”誓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彰顯了對黨的赤膽忠心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忠誠、執著、樸實的精神品格,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就要堅定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要筑牢信念之基,補足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把抗戰英雄模范立為心中的標桿,不斷增強對英雄模范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從他們身上汲取奮發進取的力量,做共產主義的忠實信仰者和踐行者。在此基礎上,要注重實踐,堅持知行合一,做好平凡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用實際行動為黨和國家事業貢獻力量。
在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中
不斷錘煉黨性修養
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干部的黨性修養、道德水平,不會隨著黨齡工齡的增長而自然提高,也不會隨著職務的升遷而自然提高,必須強化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自我改造。”全面抗戰初期,紅軍早期的高級將領黃克功沒有死于殘酷的抗戰前線,卻因沒有處理好革命與戀愛的關系,被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判處死刑。接著在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的時期,一名曾經無懼生死的革命戰士,為革命立下了赫赫戰功的邊區公務人員肖玉璧,不能盡職盡責、廉潔奉公,卻利欲熏心,成為腐化墮落的貪污犯,最終被政府根據邊區懲貪條例判處死刑。這兩名在抗戰時期被嚴懲的領導干部,因為平時沒有很好地加強自身黨性修養,最終把自己送進了死亡的深淵,也說明紀律規矩面前無特權,彰顯了我們黨始終如一鐵一般的紀律和反腐敗斗爭的堅強決心。正是在嚴厲的紀律約束下,讓抗戰時期的延安風清氣正,保持了昂揚的斗爭精神風貌,為后來的抗戰全面勝利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要加強黨員干部黨性修養鍛煉,始終堅持唯物主義態度,站穩人民立場,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廣大黨員干部都要從自身做起,從一言一行嚴起,做敬畏法律、嚴守紀律的模范實踐者。在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中,不斷錘煉黨性修養,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在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中
強化作風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黨的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全民族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充分發動人民、依靠人民,將人民戰爭的理論付諸實踐,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鑄起了中華民族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并取得最終的勝利,充分展現了黨領導的人民戰爭的磅礴力量。正如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所說,“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在百團大戰中,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和支持戰爭,與八路軍并肩作戰,他們將一條條抗戰的情報傳遞給八路軍,使得八路軍能夠及時準確地掌握敵情,有效制定出周密的作戰計劃。他們節衣縮食,把最好的糧食、衣被、醫藥送到抗戰前線,為整個戰爭提供了堅實的后勤保障。還有魯南鐵道游擊隊抗日武裝,他們扒火車、截鐵路、打洋行、炸橋梁,與人民群眾一道戰斗在鐵路運輸線上,同日軍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斗爭,牽制了敵人兵力,阻斷了侵略動脈,譜寫了抗日戰爭史上傳奇而壯麗的篇章。這些抗戰故事充分說明,只有真正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突破困境、迎來希望。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要不斷鞏固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群眾觀點,深化群眾感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鍥而不舍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推動黨的作風持續向好發展,從而不斷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在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中
著力培養斗爭精神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在占領冀中平原后,開始頻繁地對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大掃蕩,殘忍地實施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廣大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為了打擊敵人、保存自己,積極發揮高度的主觀能動性。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讓平原地區易攻難守的地形,變成像山區一樣可以堅守。把有限的物質條件與村莊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靈活機動地與敵人周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創造出了地道戰、地雷戰和麻雀戰等游擊戰術。這些游擊戰術的充分運用,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開展的,消滅了敵人有生力量,從而逐步爭取了戰爭主動權,為后來的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品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和發展的歷程充滿著斗爭的艱辛。”“我們共產黨人的斗爭,從來都是奔著矛盾問題、風險挑戰去的。”當前,我國面臨復雜多變的安全和發展環境,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艱巨而繁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的風險和考驗一點也不會比過去少。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善于從偉大抗戰精神中獲得啟迪,提煉克敵制勝的法寶,錘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政治品格,不斷增強斗爭意識、豐富斗爭經驗、提升斗爭本領,努力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問題,使思想、能力、行動跟上時代前進步伐、跟上事業發展需要。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