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繼續大力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事業,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向著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的目標不斷邁進。”踏上新征程,我們要繼續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持續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以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增添動能。
推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推動全民健身,推進全民健康,要加強宣傳引導,提升群眾科學健身意識,推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建立多元化傳播體系,打造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的全媒體矩陣,推廣科學健身知識。加大全民健身公益廣告創作和投放力度,鼓勵引導體育相關題材電視節目、網絡視聽作品的制作播出,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健康生活理念。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將全民健身理念和知識融入義務教育教材,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持續增強全民健身工作的影響力,引導人們將健身融入日常生活,形成“每周運動、每日活動”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注重差異化傳播。青少年群體是開展全民健身的重點人群,要將體育鍛煉與身體素質、智力發展結合,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常態化開展“青春愛運動,健康強中國”全民健身主題活動;對于中年群體,要正視職場人群久坐、熬夜等問題,突出運動緩解壓力,推廣碎片化健身方式;針對老年群體,側重運動對延緩衰老作用的宣傳,普及太極拳、八段錦等溫和項目。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完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確保全民能健身、會健身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加強硬件保障,破解“健身去哪兒”的難題。繼續落實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升行動,擴大健身設施增量、提升健身設施質量、用好健身設施存量,建設與城鄉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與人口要素相匹配的公共健身設施。積極構建“社區(村)15分鐘健身圈”,將街角空地、廢棄鐵路、閑置荒地等變為健身寶地,實現從“廢邊棄角”變“金角銀邊”的蛻變。推動學校、企業、機關的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通過錯時使用、線上預約等方式,提高設施利用率,避免資源閑置。另一方面,強化軟件支撐,破解“健身怎么練”的難題。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機構設立科學健身門診,提供健康監測、評估、干預“三位一體”綜合服務,發布體育健身活動指南,提供科學健身指導,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形成體醫融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完善體醫融合在線管理系統,開展慢病干預工作,讓慢病人群形成有效的、可持續的運動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進而提高其健康水平。
豐富全民健身產品供給
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為全民健身提供多樣化產品與服務,形成“以產業促健身、以健身促健康、以健康擴內需”的良性循環。一要打造多層次多樣化的賽事活動。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賽事,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承辦賽事,優化體育賽事使用道路、空域、水域、無線電等行政審批流程,引導舉辦城市體育聯賽,支持打造群眾性特色體育賽事,鼓勵群眾自發性健身組織舉辦廣場舞、健步走、棋牌等健身活動。二要推動“體育+”跨界融合,釋放產業疊加效應。開發“體育+旅游”“體育+特產”“體育+美食”等產品,其中,“體育+旅游”融合模式依托地域資源開發徒步、騎行、露營等特色項目,讓人們在親近自然山川和歷史文化的運動中收獲身心健康,同時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帶火城市旅游和土特產,使運動成為連接美好生活的紐帶。三要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健身消費新場景。強化體育制造業的創新供給能力,鼓勵體育用品企業研發家庭化、智能化運動裝備器材,加快體育用品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擁抱“互聯網+健身”新趨勢,讓科技為健身賦能,推廣“共享健身艙”“智能健身房”等新型業態。
形成推進全民健身合力
發展全民健身事業、做好群眾體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樹立系統思維,統籌謀劃、整體推進,形成合力。其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領導,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議事協調機制,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大財政投入,積極落實支持體育事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推動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其二,強化人才培養。推進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體育相關學科專業體系,支持高校自主設置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運動藥學與健康促進、運動與健康管理學等與全民健康相關的二級學科點,培養專業人才。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創作“適量運動、科學健身、預防運動傷害”等科普作品,支持機構推動運動醫學專科能力建設和發展。其三,營造人人參與體育鍛煉的社會氛圍。強化全民健身激勵,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放體育消費券。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定期發布全民健身城市活力指數。開展全民健身國際交流,加強中華傳統體育活動國際交流,支持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走出去。
■ 董琪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中醫藥大學研究基地)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