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總動員、總部署,為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在這項偉大事業中,紅十字會力量不可或缺,人道主義事業不可或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紅十字會是黨和政府在人道領域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為黨領導下的群團組織,做好新時代紅十字會工作,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必須堅持從人道主義的角度,著力服務群眾、團結群眾,把黨對人民的關心關愛送到更多的群眾身邊。黃山全市現組建“三獻”、人道傳播、應急救援、心理救援等21支紅十字志愿服務隊,注冊志愿者2337人。多年來持續打造“人道徽州博愛黃山”黨建品牌,教育引導全市廣大紅十字工作者、會員、志愿者和所聯系的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紅十字會是從事人道主義的救助團體,其宗旨是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維護人的尊嚴,促進人類和平進步事業。面對新使命新任務,作為基層紅十字會組織要全面深化改革,守正創新,立足以下三個定位,充分做好人道主義工作。
定位于愛心實現平臺 努力實現三次分配新途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第三次分配主要由社會企業和愛心人士在自愿基礎上,以募集、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分配,體現共建共享的理念。紅十字會人道救助工作,從本質來看,就是社會愛心傳遞的平臺,是實現第三次分配的一個重要途徑。近年來,全市紅十字會統籌資源動員和項目設計,把人道供給產品和人道需求有效精準對接起來,策劃開展了“心跳加油站”“溫暖家庭箱”“白內障復明工程公益項目”等人道資源動員項目,累計募集日常救助資金2300余萬元,開展“紅十字博愛送萬家”、助學、助困、助老、助殘等人道救助活動70余次,救助群眾1.1萬余人次。在備災救援方面,紅十字會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行動力。在2020年洪災期間,全市紅十字會積極行動,募集款物價值1700余萬元;面對新冠疫情,凝聚各方力量,募集款物3900余萬元;去年“6·20”洪災期間,更是聞“汛”而動,開展賑濟救援200余場,出動賑濟救援人員1000余人次,共籌集抗洪救災款物2960余萬元。這些工作的開展,不僅體現了紅十字會作為愛心實現平臺的重要作用,也為社會的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在新時代,我們更要繼續提升紅十字在人道慈善領域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推動人道救助更加科學化、透明化、公平化,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貢獻更多力量。
定位于維護生命健康 不斷提升生命教育新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市紅十字會歷來重視生命關愛、生命教育工作,全市現有應急救護培訓師63名,創新生命教育機制,積極打造全市各類學校新生入學應急救護培訓特色項目,為公安、消防、交通運輸、電力、建筑、旅游等易發生傷害領域和行業設置課程、送教上門。幾年來共培訓紅十字救護員1.3萬余人次,普及性培訓23萬余人次。籌資120余萬元,為全市公共區域配備AED(除顫儀),有效提升了我市應急救護能力。然而,從全市人口基數來看,被急救的人數占比還較低,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防護網仍需進一步織密織牢。為了更好地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市紅十字會將強力推進紅十字應急救護普及培訓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爭取到2030年培訓救護員人數達到常住人口基數的3%。努力通過廣泛的應急救護培訓,讓更多人在面對突發狀況時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定位于服務群眾橋梁 探索參與基層治理新模式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十字基層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既是時代需要、責任所在,更是紅十字組織“為國奉獻、為民造福”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全市紅十字系統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7個縣(區)級紅十字會全部理順管理體制,依法成立監事會,建立黨組織,發展壯大會員和志愿者隊伍,積極培育紅十字青少年群體,全市紅十字基層組織發展到338個。
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發揮紅十字基層組織的作用,積極探索參與基層治理的新路徑。通過創建博愛家園紅十字工作站項目,在有條件的社(村)居打造服務居民日常生活的平臺,為群眾提供急救、生活等多方面的服務。同時組建志愿者隊伍,將服務群眾與發展社(村)居功能緊密融合,把紅十字主責主業融入“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基層治理體系,在推動社(村)居治理、提升社(村)居能力、促進社(村)居和諧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真正成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讓紅十字的溫暖傳遞到每一個角落。
總之,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立場,立足紅十字會的職責定位,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推動紅十字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出更大的貢獻。
值班編輯: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