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縣箬坑鄉石舜村位于祁門縣西部,坐落于牯牛降南大門。
近年來,石舜村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全力打造以農耕文化為載體,集觀光、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特色農文旅品牌,逐漸走出一條以農帶旅、以旅促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
千年古村“有好戲”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魂。
石舜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雙馬、栗木、下汪、上汪等均屬千年古村,明清以來隸屬十九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石舜先后隸屬閃里區文倫鄉、石舜鄉、箬坑鄉,撤區并鄉后屬箬坑鄉至今。2014年村級規模調整,將原雙馬、合利、金山三個村合并,并依據歷史淵源,取雙馬古稱“石林”之“石”,金山、合利源頭“舜溪”之“舜”,得名石舜村。村莊古跡眾多,至今保存有明朝年間木牌坊——汪子嚴木牌坊,有明清時期留下的紹德堂、敘倫堂、衍慶堂、惟一堂等10余座古祠堂和“越國名家”古槽門和古民居等古建筑,有成片的古樟樹群和千年銀杏等名貴樹木。
石舜村最出名的當數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目連戲。目連戲以“目蓮救母”的故事而得名。到了明代,祁門清溪人鄭之珍改編目連戲本,勸人為善,以正社會之風氣。2006年,目連戲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石舜村栗木、馬山目連戲班不但在本地享有聲譽,還先后在香港、上海等地演出,大獲成功。
走筆石舜,粉墻黛瓦、小巷風情如詩如畫,古樸的村風、古老的戲曲讓人難忘。石舜,就像一壇封藏千年的老酒,讓人在醇厚的歷史中慢慢體味故土醇濃的鄉愁和地域文化醉人的芳香。
鄉村旅游“火出圈”
當綠水青山遇上粉色沙灘,當民謠歌舞遇上徽州目連戲,當柴火飯遇上星空房……這樣的詩意和浪漫屬于祁門箬坑石舜村漫溪里生態旅游度假區。
說起漫溪里,不得不說凌健康,一個地道的石舜人。1998年,他從蕪湖機電學院畢業后,先后在浙江、重慶、云南、合肥等地從事銷售管理工作。2017年,他選擇回鄉創業,通過土地流轉,創立了漫溪里生態旅游度假區。
凌健康說:“作為祁門紅茶的核心產區,石舜村茶資源豐富,同時擁有兩個國家級的傳統村落,傳承悠久的目連戲非遺文化,在生態、文化、產業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再加上村民的支持,才有返鄉創業的底氣。”
幾年來,凌健康先后投資建設占地面積39畝的農莊,培育苗木基地105畝,擁有32個養殖泉水魚的魚池,建起了茶葉和辣椒醬現代廠房,還與外地農旅公司合作,打造集餐飲、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度假區。
去年,度假區共接待游客近3萬人次,產值近900萬元。同時,凌健康不忘鄉鄰,努力幫助村民售賣土特產,同時積極聘用本村村民,每年固定用工七至八人,人均年工資在2萬元以上。葉漂芳在漫溪里農莊當廚師,月薪4500元。村民汪美群在這里干了四五年,月薪4000元。
下一步,凌健康計劃整合周邊旅游資源,租賃村里10多幢閑置農房,改造修繕,擴大民宿接待規模。同時計劃在80畝灘涂地上建設新能源房車營地,打造鄉村旅游新場景,促進村民小組旅游景點的微循環,引領當地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石舜村黨總支書記江萬軍說:“依托本地優勢,發展民宿旅游是石舜村產業發展的方向。從長遠愿景看,鄉村旅游是朝陽產業,它能有效促進農副產品的銷售,也是實現康養祁門、生態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漫溪里生態旅游的輻射和帶動下,現在石舜村民宿發展到了五六家。”
茶旅融合“加速跑”
一茶一世界,一壺一人生。
廖善寶的世界和人生就在祁春紅茶莊園。
祁春紅茶莊園位于石舜村金山組,共有茶園2000畝。其中,1000畝梯田茶園坐落在牯牛降的余脈上,與連綿的群山一脈相連。山腳的紅茶作坊、垂釣荷塘、徽州園林、品茶木屋和民宿客棧一應俱全。
箬坑鄉是祁門縣茶葉大鄉,為祁門紅茶傳統優勢核心生產區域。其中石舜村現有茶園面積4000畝,人均1畝多,但僅靠以往單一生產模式,茶產業附加值有限,無法真正做強茶產業。
曾經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廖善寶,因為對于山水和紅茶的熱愛,轉型成為茶莊莊主。
修建莊園花了5年時間,荒山變成茶園,廖善寶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幾千萬元的資金,走出了一條“祁紅+文化+旅游”的茶旅之路,高峰時23個房間天天客滿,年就業用工200人左右,發放村民工資近70萬元,祁春紅茶莊園已成為當地祁紅產業轉型發展的標桿企業。
從昔日荒山到千畝茶園,從祁春茶業到茶旅融合。廖善寶說:“祁門紅茶的文化內涵、養生理念以及有機食品在人們生活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我們以莊園的形式推廣祁門紅茶,更立體、更豐富,讓大家有更好的體驗,這樣也更容易讓人產生興趣。”
以茶為主,茶文化旅游為輔,集茶葉生產、加工及綠色農業觀光休閑旅游接待于一體,祁春紅茶莊園已成為箬坑鄉祁門紅茶和綠色生態“一紅一綠”有機結合的美麗園區。
箬坑鄉黨委書記冉慶輝表示,產業興則鄉村興。石舜村按照差異定位、突出特色的原則,充分利用石舜村生態、文化和祁門紅茶產業核心區優勢,守正創新,以點帶面,以農促旅,以旅帶農,蹚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新路。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