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侍郎奏議》,是晚清名臣歙人王茂蔭的遺著,也是他的主要著作。他開缺養病的咸豐八年至同治元年(1858—1862),曾將自己上給咸豐帝的奏折定名《奏稿》,“匯為四卷,藏諸巾笥,不以示人?!彼幌雽ⅰ蹲喔濉穫骷掖故咀訉O,不想刊刻行世。同治四年六月廿二日(公歷1865年8月13日),他在新遷居地歙縣義成“天官第”惜別人間。160年來,遺著《奏稿》至少被刊刻翻印八次,有10卷本,也有11卷本,更有收錄文集全集的本子。
定名《王侍郎奏議》,于王茂蔭離世的第二年,即清同治五年(1866)首次刊刻行世,為十卷本。
是吳大廷、吳棠應王茂蔭之子王銘慎之請,據王茂蔭家藏鈔本《奏稿》,作序、編輯刊刻的??瘫緸?0卷本。顧廷龍先生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與1998年間分卷出版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按經、史、子、集、叢五部分類,收錄781家藏書單位所藏清代乾隆前及辛亥革命前具備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的善本古籍6萬余種、13萬部,其中著錄了“(清王茂蔭撰)清同治五年王銘慎等刻本,十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左右雙邊”,收藏單位有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之前身)、上海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等。
吳大廷(1824—1877),字桐云,號小酉腴山館主人,湖南沅陵人,咸豐五年(1855)舉人,先后追隨胡林翼、曾國藩、李續宜、左宗棠。曾為曾國藩幕府,敬仰王茂蔭直聲高節,過從甚密。因李續宜奏薦入皖省任職,后又由左宗棠推薦奉旨擔任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為清同治間地方大員,是一位“守潔才長,兼通方略”,廉正而有心計與魄力的人物。
吳棠(1813—1876),字仲宣,號棣華,謚勤惠,安徽盱眙(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鎮)人,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曾得王茂蔭等人推薦。歷任清河等地知縣、淮徐道員、江寧布政使兼署漕運總督、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未實任)、閩浙總督等職,官至四川總督兼署成都將軍。
《王侍郎奏議》第二次刊刻,是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為十一卷本。
其中,光緒十一年刻卷一至卷十于四川,光緒十三年補刻卷十一于蘇州,均由王茂蔭弟子易佩紳所刻。卷十一為“補遺”卷,新增咸豐年間上書的遺折7篇,合前10卷收錄奏議稿96篇,十一卷本《王侍郎奏議》共收錄奏議稿103篇。該十一卷本,只有易佩紳自序(《王侍郎奏議》序)??瘫景婵蚋?9.1cm,寬25.6cm。上海圖書館有藏本,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院等亦有藏本。
易佩紳(1826—1906),字笏山,一字子笏,湖南龍陽人。咸豐八年舉人,私淑仰慕并從學于王茂蔭,關系非同一般。從軍川陜間,積功授知府。歷任貴州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次年移四川,官至四川藩司,嘗從郭嵩燾、王闿運等游,詩學隨園。為一代儒將。
《王侍郎奏議》第三次刊刻,是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王茂蔭孫子王經守委托姻親吳錫純作序,在江西翻刻,為十卷本,刻本版框尺寸為19.1cm×132cm。
吳錫純,歙縣昌溪人,生卒年不詳。光緒、民國年間文化名流,光緒年間做過江西清江縣令。其兄吳錫維之子吳祖植為王茂蔭的孫女婿。這次刊刻,收錄吳大廷序、吳棠序、吳錫鈍序,仍設10卷,收錄奏稿96篇。這次刊刻,按常理應將第二次刊刻時增補的咸豐年間的7篇奏稿和易佩紳的序以及王茂蔭彌留之際口授的遺折,一并收錄刻本,但編輯者卻沒有這樣做,出于何種考慮,不得而知。國家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原歙縣博物館(今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有藏本。
《王侍郎奏議》第四次刊刻,是寓居臺灣的歷史學家吳相湘等依據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的方宗誠鈔本《少宰王公奏議》,以及《中國史學叢書·王少宰奏議》分冊,于1965年初由中國臺灣學生書局影印出版。
筆者見到該書電子版,系由文友龍翔分享。
《王侍郎奏議》第五次刊刻,是安徽省古籍辦組織點校、黃山書社1991年12月出版的《王侍郎奏議》。
該版以光緒二十五年刊本為底本,參校光緒十三年刊本,為11卷本。第11卷收錄的7篇奏稿即光緒十三年易佩紳刊刻時新增的7篇遺稿,并對其中的6篇對照安徽省博物館所藏鈔稿進行了對校。該版本將吳大廷、吳棠、易佩紳、吳錫純所撰之序言全部入集。遺憾的是舛誤不少。
第六次刊刻,是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續修四庫全書》中“史部詔令奏議類”第500冊中據上海圖書館藏光緒十三年易佩紳刻《王侍郎奏議》十一卷本的影印本。
早就知道上海圖書館藏有光緒十三年首次刻印的11卷本《王侍郎奏議》,還有三十年前上海古籍出版社據該版本影印出版的《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王侍郎奏議》十一卷本。2025年暑季筆者在上圖查閱到該版本。
第七次刊刻,是曹天生先生點校整理、中國檔案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王茂蔭集》。該集錄入已刊刻過的《王侍郎奏議》十一卷篇目,還收錄了王茂蔭若干佚折佚文,可惜舛誤也很多。
第八次刊刻,是筆者花了很多心血點校整理、將于近期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50余萬言的《王茂蔭全集》。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