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至,天上一輪明月,地上萬家燈火。在這象征團圓的傳統佳節里,仰望蒼穹中那輪皎潔的明月,不禁想起北京大學程道德教授所珍藏的那幅題詞——程開甲院士親筆書寫的“月是故鄉明”。短短五個字,筆墨間流淌著這位科學巨匠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也映照出中華民族千年不變的文化情懷。
程開甲院士與徽州的淵源,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尋根故事。他雖生于江蘇吳江,卻始終不忘祖籍徽州。2016年,近百歲高齡的程老授權家鄉人士尋找根脈,當最終確認祖籍在安徽省績溪縣仁里村時,老人激動不已,雙手緊握尋根者的手,十指相扣。欣然提筆寫下“我是徽州人”,筆墨間流淌著對故鄉的無限深情。他那句“參天之木,必有其根”,道出了中華兒女共同的血脈認同和文化歸屬。
程開甲院士題寫的杜甫詩句“月是故鄉明”不僅是個體情感的抒發,更是文化傳承的象征。程道德教授作為北京大學教授、徽州鄉賢,珍藏這幅題詞,體現的是文化人對故鄉情感的珍視。這兩位數十年離鄉的徽州人,通過筆墨傳遞著對共同故鄉的思念,恰如中秋之夜,天涯共此時,同鄉共望一輪明月。
程開甲院士的故鄉情懷,與中秋佳節的文化內涵深度契合。中秋節之所以能夠穿越千年時空,至今仍為中國人所珍視,正是因為它承載了中華民族對“根”的追尋、對“家”的眷戀、對“團圓”的向往。程老對徽州的思念,與億萬華夏兒女在中秋之夜仰望明月時的心緒,本質上是相通的——那是一種文化基因里的歸屬感,是一種精神上的還鄉。
然而程開甲院士的故鄉情懷,并非囿于狹隘的地域觀念,而是與宏大的國家情懷緊密相連。1950年,正在英國留學的程開甲看到解放軍敢于向英國“紫石英”號軍艦開炮時,深感“中國有希望了”,毅然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這種選擇,體現的正是中國傳統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追求——愛家與愛國從來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
從1963年第一次踏進羅布泊到1985年,程開甲隱姓埋名20多年,將全部心血傾注于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在荒無人煙的大漠深處,多少個中秋之夜,他望月思鄉,卻為了國家安危毅然堅守。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正是中秋文化中“團圓”意義的升華和拓展。
程開甲院士曾動情地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句話樸實無華,卻道出了個人價值與國家命運相結合的人生真諦。在中秋佳節即將來臨之際,我們緬懷程老,不僅是追思他對國家的卓越貢獻,更是要傳承他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的高尚情懷。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是故鄉格外親。程老生前多次表達回鄉祭祖的愿望,卻因年事已高未能成行。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外孫周宇江表示:“徽州訪祖一事,我們一定會代老人家完成心愿。”這種代際之間的文化傳承,恰如中秋明月,永恒而溫暖。而程道德教授對“月是故鄉明”題詞的珍藏,更是文化傳承的生動體現。
今天,當我們闔家團圓,品茗賞月之際,不應忘記還有無數像程開甲院士這樣的科技工作者,為了國家強盛,或在實驗室刻苦攻關,或在野外艱苦勘探,不能與家人團聚。他們的奉獻精神,正是中秋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動詮釋——個人團圓固然美好,國家富強更是保障萬家燈火的基石。
“月是故鄉明”——這五個字凝聚了太多情感與文化內涵。對程開甲院士而言,徽州是故鄉;對中華民族而言,神州大地是我們共同的故鄉。中秋之夜,天涯共此時,無論身在何處,中華兒女望向的是同一輪明月,心懷的是同樣的家國情懷。
程道德教授珍藏的程開甲題詞,不僅是個體情感的記錄,更是民族集體記憶的載體。這幅題詞將兩位徽州鄉賢、兩位杰出知識分子的故鄉情感凝固于筆墨之間,成為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它讓我們看到,無論走得多遠,職位多高,中國人內心最柔軟處永遠留著故鄉的位置。
明月千里,千秋共仰。中秋的月光照耀過古人,也照耀著今人,必將照耀未來無數個團圓之夜。愿這份故鄉情、家國夢,如中秋明月,清輝永駐,照亮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前行的道路。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