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間,有人想征服,有人去考問,而作家林清平則選擇“路過”。這說實話是一種充滿著謙卑情懷與靈魂清醒的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夠用過客的目光旁觀塵世,出乎其外,才可能獲得新知。當他把這些虔誠地捧出來獻給人間時,我們就擁有了這么一軸氤氳著哲學色彩的人文山水。
大自然的脈動在這里打開作家探尋人間的縫隙。在探尋的過程中,作家睿智地發現這些常被忽視的自然圖譜:晴空的高度、陽光折射的角度、仰望的視角決定著你的彩虹狀態,所以他在《光的七重奏》中說:“風雨之后見彩虹,如果尚未見到彩虹,要么是觀測角度偏移了理想位置,要么是雨滴尚未達到合適形態……智者在暗室中,即使只有一束微光,也能從三棱鏡中析出七重宇宙?!蓖瑫r,他還在《年輪里的晨光密碼》中讓人們將樹木的生長紋路解讀成可以破譯的基因圖譜,把時光的流逝具象為年輪里層疊的光斑,并發出深情的吟哦:“時間未必只在鐘表里流轉,更在萬物生長的年輪中鐫刻永恒?!彼€在《雨季的獨白》中用文字靈動了雨滴液態的氣質,使其降落的過程展演出光影流轉的詩意,還為世人展示了“看那穿行雨霧的白鷺如何丈量洲渚的曲度,聽那雨打荻花的節奏怎樣應和莖節拔節的韻律”的灑脫。這般對人間萬物的凝神觀照既延續著王維“行到水窮處”的禪意傳統,又不著痕跡地融入了當代隱喻,讓古老的天人感應有了嶄新的闡釋維度。
鄉土記憶在這里生發為文化的根系。作家作為一個熱愛故鄉的人,不管他身在何處,心中永遠都抹不掉對故鄉的記憶。甚或在寂寞中,只有故鄉能帶他回到快樂的哲學思考當中。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鄉愁。林清平自然也是這樣的,在他的筆下,父親作為鄉土的核心意象,通過對他生活片段的生命哲學式記錄,構建出一座有關鄉土情感與連接自然人文精神象征的燈塔。在《父愛如林》等充滿著哲學思辨的篇什中,父親幻化成了為生命遮風避雨的林蔭道,一邊修剪樹木一邊修剪人生,最終把自我修剪成了暮色中暖人的光芒,處處洋溢著中國傳統美學的特質:“亭亭如蓋”的古樸雅致、“腐葉滋養年輪”的辯證思維、“新葉承接陽光”的勃勃生機,都在講述著天人合一的古老生存智慧;“老樹為新苗讓渡春光,新樹守護老樹盤虬”的互文,則暗喻了儒家“反哺”的倫理觀與道家“自然無為”生命觀的交融;讀者對其文字的親切撫摸,與村民在父親的林蔭道下休憩形成巧妙的鏡像反應——這既是致敬父親的崇高儀式,也是對精神創造本質的揭示:我們一邊乘涼在先人的樹蔭下,一邊又為未來者培育新的樹蔭。《土地的敘事》以“鑰匙”化為“樹根”的方式對物象進行陌生化重組,“強迫”性停止蛙鳴來定格儀式化的神圣性,并以“藏在皺紋里的嘆息”等方式具象深沉的愛這一審美客體,最終讓這一切都在樹葉的聲響中得以回應:傳承并非泥古不化,而是讓嶄新的年輪在血脈中繁衍。同時還把諸如茅草、稀粥等記憶的碎片拼貼起來鑄造成抗拒文化鄉愁的心靈堡壘。
問題的僵硬框架在這里被打破并重塑。這部散文集中,作家以獨抒性靈的方式對傳統意義上的散文進行了自然的顛覆。有時他把寓言、抒情詩與科普小品文巧妙地融為一體,卻給人以“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嚴羽《滄浪詩話》)之感,比如《你也是一片新綠》就是這樣的典型作品,里面既有寓言的哲思,又有詩意的抒情,還閃爍著科普小品的智慧。即便是八百來字的《鳥窩的高度》也體現出建筑學、倫理學與教育學的三位一體立體性架構?!段业氖^朋友》則用超現實筆法讓石頭“講述”地質結構的千變萬化……劉勰在《文心雕龍·通變》中所言的“文津運周,日新其業。變則其久,通則不乏。趨時必果,乘機無怯。望今制奇,參古定法”大抵就是這樣的吧。
宏觀的思考在微觀的視角中孕育。在這部散文集中,我們還發現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細微的小事物中都寄寓著別樣的哲理,飽含著作家形而上的思考。比如《被一棵樹引領》,在這里植物學常識、生態感悟與個人心靈底片一道熔煉成了一枚多面鉆石,每個切面都能折射出各具特質的思想光芒;而《世間最美的詩篇》則熔俳句的精警凝練、策論的直指人心與箴言的哲理思考于一爐,讓散文的審美疆域得以深度拓展。那些穿插于不同篇章中的哲思箴言仿佛陽光下的朝露般晶瑩剔透,讀來如飲甘醴。這既傳承了明清小品的格言傳統,又有著社交媒體時代的傳播因子。
總之,這部作品中,一碗普通面條上氤氳的熱氣,可以感受一個時代的體溫;陽臺上的盆栽,足以感悟人間生命的榮衰定律;甚至在繁華的車站,陌生人的一次眼神交換,也能成為測量現代人孤獨深度的標尺。它還告訴我們,誰都是宇宙中的匆匆過客,但只要愿意在心田上深耕細作,就能讓短暫的駐足幻化出永恒的風景。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柄助力我們登攀精神高原的手杖,讓我們在塵世喧囂中抵達詩意的棲居地成為可能。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