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握起毛筆那會兒,忐忑笨拙的手抖得厲害不聽使喚,根本控制不了筆桿,墨汁在紙面暈染成一團蚊香似的圓線。老年大學章桂祥老師竟笑著點頭:“不錯,篆書講究圓轉,不怕慢,不著急。”他聲音輕緩卻堅定,像在安撫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也像在打消我初入書道時的那份怯意。十四節課時光如墨痕輕掠,篆書那圓轉婉通的筆畫,竟在不知不覺間悄然滲入了我的筋骨。
這些日子,我常對著字帖凝神細看。篆書講究的是藏鋒,落筆時先要逆鋒而入,如人生常需先退一步;接著中鋒穩穩而行,如同生命旅途里那些堅定從容的步履;最后提筆收鋒,那份克制與含蓄,又恰似為人處世當有的分寸與涵養。筆鋒起落之間,藏匿著生命微妙的節奏:欲進時先退一步蓄力,該行時則凝神直往,既至終點又懂得斂藏鋒芒。筆筆圓潤流轉,原來這不單是古人的審美意趣,更是古老智慧沉淀下來的生命姿態。
小篆的結構也自有法度,體現在上下左右對稱,還包含局部筆畫傾斜度的對稱。在臨摹“實”字時,字形總顯歪斜,我內心懊惱,求教于老師,老師說下筆之前要先安靜下來,把姿態擺正。仔細讀帖后先把筆畫練習幾分鐘,等進入狀態后再寫字。具體到這個“實”字,容易寫歪,初學時可以先把寶蓋頭橫寫好,然后順著橫畫把右側的豎寫好,再寫左側的豎畫,在寫的同時還要注意兩豎畫的弧度。這三筆就可以把框架搭起來了,然后再寫其余筆畫,不能著急,邊試邊悟。果然,按老師說的方法就把“實”字寫正了。
如今伏案習字,提筆落筆之間,墨色由濃漸淡,如歲月流逝的印記。我常想,自己年輕時也曾如草書般張揚奔放,或似行書般追求流利瀟灑;如今到了暮年,做夢也沒想到反被篆書這古老筆意所吸引。小篆字體如雕琢的玉器,一筆一畫皆需凝神靜氣,又像一位智慧老人,刪繁就簡,將浮華剝落,留下最樸質的線條與結構——這刪減的豈止是筆畫?亦是洗盡鉛華之后,生命本色的逐漸顯露。
十四節課的墨痕,無聲地洇潤了我生命遲暮的紙張。少年時追光,暮年時發光,人生原無真正的遲暮時節——只要心中尚存那點未冷的熱切,便隨時可提筆寫下新的序章。筆在紙上行走的路徑,恰如我們在歲月中踽踽前行的足跡:墨跡有濃淡,人生有起落,而最終沉淀下來的,是那洗練過的溫潤筆意,是生命在圓融中緩緩吐納的氣息。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