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綴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每當我聽到這輕快熟悉的旋律,便不由自主想起在休寧縣海陽中學就讀時的一幕幕場景,令人縈繞。
1981年9月,我順利考入海陽中學,開啟高中學習生涯。記得入校報到第一天是當老師的哥哥陪我去的,當我提著裝滿學習生活用品的厚重木箱踏入校園時,眼前展現的是有些年份的低矮老舊的房子,這些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卻錯落有致,彼此間還有木制廊道連通,便被這古樸典雅的校園氛圍所吸引,有種親切感。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校園中心的一棵老樟樹,龐大的樹枝樹葉仿若華蓋一般,遮天蔽日,增添了寧靜氛圍;而難忘的莫過于林立在青石板大道兩側的法國梧桐樹,到了秋季,落葉紛紛,漫步林蔭大道上,沙沙作響,別有一番與眾不同的感覺。
那個年代,高考錄取率很低,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年級能考取中專的就很少,大學更是鳳毛麟角,為擠上高考這座獨木橋,大家學習都非常刻苦,尤其是我們這些從農村來的,就更加用心,不然就只有回家“修地球”這條路了,所以往往天剛亮就起床早讀,晚自習鈴聲響過多時才回宿舍,更有教室熄燈了,還有極少數同學仍在點燭夜戰,一到周末也不放過自修,除周六下午短暫休整洗洗衣服外,很少上街游玩,可見學習競爭氛圍是多么的激烈。
上世紀80年代初,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百廢俱興,一些新生事物蓬勃發展,由此慢慢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這當中尤以流行音樂的興起,宛如一股暖流沖擊著人們的心靈,激情得以釋放。《鄉戀》《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青春啊青春》等,大家不約而同地傳唱著,一時間風靡大江南北。與此同時,港臺流行音樂也悄然流入內地,尤其是鄧麗君的歌曲,如《小村之戀》《甜蜜蜜》等,她那清新脫俗的優美唱腔,頓時打動人的心靈,也讓我們這些初入校園的學子們產生共鳴。
我們理科二班挺幸運的,遇上個好班主任趙澤奇老師,因家庭身份問題,趙老師曾下放農村中學多年,快40歲的人啦,還是孑然一身,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我們學生的愛,尤其是對從農村過來的同學更加關愛,時常設身處地為學生們解決學業及生活中碰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除了師生情外,更把我們當作侄輩來照顧,在同學們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
趙老師那時也很喜歡流行音樂,知道我們特別渴望,他便買來時尚的錄放機,弄來時尚的校園流行歌曲磁帶,找個適合的時間放磁帶聽,教班上的同學唱歌,什么《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等,這清新脫俗、朗朗上口的旋律最先從我們理科二班響起,在校園上空回響。當時我們班熱鬧活躍的場景是全校不多見的,同時緩解了我們的學習壓力,那種幸福的情形至今仍歷歷在目。
也就是從那時起,校園歌曲也趨于流行,校廣播站也競相反復播放,《童年》《蝸牛與黃鸝鳥》和《踏浪》等,這些清新歡快的旋律頓時響徹校園的角角落落。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