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歙人王茂蔭(1798—1865),道光進(jìn)士,歷仕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曾官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戶部右侍郎兼錢法堂事、兵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為正二品京官。在官時,他對關(guān)乎國計民生的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先后給咸豐、同治上奏疏一百多道,以清正廉潔,直言敢諫聲震朝野。有清一代,像他這樣的,實(shí)在沒有幾個。
王茂蔭的主要著作《王侍郎奏議》,是他離世第二年其后人與友人編輯刊刻時定的書名。而在這之前,書名并不叫《王侍郎奏議》,而是《奏稿》,或《王少宰奏議》,或《未刻本雙溪草堂奏議》等。
咸豐八年(1858)七月至同治初年(1862)復(fù)出之前,王茂蔭在養(yǎng)病期間,曾親自“輯其奏議若干篇,匯為四卷(冊),藏于巾笥,不以示人”。當(dāng)然,對門人弟子與莫逆之交,他還是讓人遍讀,如吳大廷、易佩紳、方宗誠等。這《奏稿》四卷(冊),以蠅頭小楷,在“同春號”宣紙上謄抄,十分娟秀,為一般版刻所不及。由幾代后人珍藏,一直傳至六世孫王芳烈。1981年2月21日,筆者與文友鮑義來在歙縣桂林公社牌頭大隊尋訪王芳烈時,66歲的王芳烈出示了這套《奏稿》,他雖然窮困潦倒,但仍不愿轉(zhuǎn)讓。1990年病重之時,捐給了歙縣檔案館。
這套《奏稿》作為文獻(xiàn),不僅珍貴,而且珍稀!
同治四年(1865),王茂蔭扶繼母靈柩回里安葬,因戰(zhàn)事未靖,在皖省省城安慶僑居期間,曾國藩的幕僚、桐城派后期作家藏書家方宗誠,謁見了王茂蔭,王茂蔭出示了《奏稿》四卷(冊),方宗誠鈔錄了一部,名《王少宰奏議》,并作序一篇。
方宗誠的《少宰王公奏議序》,全文1200余字,通篇贊頌王茂蔭直言敢諫,將其視為輔弼咸豐帝勵精圖治、匡扶同治帝及兩宮皇太后力圖中興的名臣,隆德碩望,鮮有其比。他告訴人們,像王茂蔭這樣的直臣,簡直是上蒼眷顧大清王朝,特意安排的:“十余年來,忠言至計,始終一節(jié),出處進(jìn)退,介然不茍,未有如先生者也,豈非天心眷戀我國家,特留元老以佐中興之治哉!”將王茂蔭喻為北宋名相司馬光。
方宗誠在序中告訴人們:“同治四年,(王茂蔭)以丁繼母艱回籍,僑居安慶,宗誠因得讀其奏議四卷,見先生每言及國事,則泫然泣下,思先帝則哽咽不能出聲,以為諸陳奏皆文宗皇帝之至仁如天,能容受狂言,故敢稍竭其愚以報也。宗誠聞之,益嘆我國家中興之運(yùn),其培之也厚,其享之也必久。而先生忠誠之德,尤為不可及也。”方宗誠希望讀王茂蔭遺著之后來人,不要僅僅惋惜王茂蔭的許多建言沒有被采納,而應(yīng)當(dāng)思索他之所以能言他人所不能言、不敢言。這樣,就可以“知先生之心,而亦可因是以上見天心也”。
方宗誠的鈔本后為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收藏。他所作的《編次少宰王公奏議序》,已收入其《柏棠集》續(xù)編卷二十二。
方宗誠讓友人石臺人楊德亨遍讀鈔本,楊德亨對其中不少奏折寫了題識。
方宗誠鈔本名《王少宰奏議》,予不惜重金淘得復(fù)印本珍藏。
方宗誠鈔錄的《少宰王公奏議》,還借給友人桐城人蕭穆研讀,蕭氏以王茂蔭書齋號之名義,又抄錄了一部四冊的《未刻本雙溪草堂奏議》。
“雙溪草堂”,為王茂蔭齋名。齋名,是中國歷代文人雅士為書房或居室所取的雅稱,多以齋堂軒廬等字為后綴命名,是表達(dá)志趣與治學(xué)理念的重要載體,具有標(biāo)識功能與精神寄托,如司馬光的“讀書堂”,洪邁的“容齋”等。
王茂蔭齋名取“雙溪草堂”,是對恩師歙縣雙溪吳柳山先生的紀(jì)念。該未刻本分元、享、利、貞四冊,每頁24格(縱)X10格(橫),右邊款印“雙溪草堂隨鈔”,左邊款印“安徽臬署”。元冊有方宗誠署款的《少宰王公奏議序》,標(biāo)題之下鈐印兩方,第一方是“陳氏玉方”,第二方是“桐城蕭氏敬孚藏書”(亨冊第148頁也有這兩方藏書印)。由第二方藏書印可知,該未刻本系桐城派后期作家、文獻(xiàn)學(xué)家蕭穆,以王茂蔭“雙溪草堂”齋名抄藏。抄寫的底本,是方宗誠抄錄的《少宰王公奏議》,抄寫時間是同治、光緒年間。
蕭穆(1835—1904),原字敬甫,以“甫”太熟,改為“敬敷”,后又改為“敬孚”,桐城東鄉(xiāng)錢氏小墩(今屬樅陽)人。蕭穆祖上本姓陳,元末明初由徽州婺源遷桐城。贅于土居蕭姓,傳四世,由陳姓改姓蕭。正因為如此,其第一方藏書章刻“陳氏玉方”。
《未刻本雙溪草堂奏議》,蠅頭楷書,工整娟秀,非一般刻本所能比。所抄奏折篇目,與方宗誠鈔本奏折篇目一致,只是亨冊與利冊次序有誤(亨冊應(yīng)為利冊,利冊應(yīng)為亨冊)。
據(jù)上海圖書館古籍室專家透露,江西萍鄉(xiāng)市圖書館也藏有一部清光緒年間的鈔本,名《王少宰奏議》,抄者毛慶蕃,李士棻作跋,很可能是據(jù)方宗誠鈔本輾轉(zhuǎn)傳鈔的。毛慶蕃(1849—1927)字實(shí)君,江西豐城縣(今豐城市)人,曾任四川綦江、江油等縣知縣,政績卓著,人稱毛青天。李士棻(1821—1885)字芋仙,重慶忠州人,道光間拔貢,同治初知彭澤縣,移臨川。去官后,流寓上海二十余年。善書法,追宗晉、唐,著《天瘦閣詩草》《天補(bǔ)樓行記》《益州書畫錄》,他與中江李鴻裔、劍州李榕號稱“蜀中三李”,是個學(xué)者型官員。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