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山市檔案館的靜謐庫房里,一套《清代徽州七彩色木刻套印版畫》正靜靜訴說著一個藝術時代的輝煌。纖毫畢現的線條,富麗精工的構圖,躍然紙上的生靈,絢麗如虹的色彩……它們是徽派版畫藝術的巔峰之作。今天,就讓我們循著墨香與刻痕,走進徽州版畫。
刻工世家:木屑紛飛處的藝術傳奇
《清代徽州七彩色木刻套印版畫》縱長264毫米,橫寬170毫米,厚度達5毫米,內含多張雕刻畫譜,涉及人物、花鳥、紋樣等,是徽州版畫珍貴的歷史遺存。明清時期,徽州圖書出版興盛,促進了版畫業的繁榮和發展,徽州與蘇州、湖州等地成為版畫藝術中心。而在這方藝術沃土上,歙縣虬村黃氏刻工世家,無疑是最耀眼的星辰。這個家族的技藝薪火相傳,聲名遠播,刻工逾三百,精于版畫插圖者過百,被尊為“木刻家”者三十余位,累計鐫刻二百余部書籍的版畫插圖。如此規模宏大、技藝精湛的刻工家族集群,即便縱覽中國乃至世界版畫史,亦屬罕見奇跡。著名學者鄭振鐸曾盛贊:“我國版畫的興起,遠在世界諸國之先……歙人黃、劉諸氏所刊,流麗工致,極見意匠。十竹齋所刊畫譜、箋譜則纖妙精雅,曠古無倫,實臻彩色版畫最精美之境。其時歐西木刻畫固猶在萌芽也。”
巔峰時刻:十竹齋的驚世絕藝
徽州版畫的巔峰時刻,由鄭振鐸提及的“十竹齋”主人胡正言(字曰從)所鑄就。這位大膽革新的藝術家,不僅精通篆刻、繪畫、制墨,更是對“饾版”印刷的試驗和推廣應用作出了巨大貢獻。“饾版”印刷,即將一幅畫的色彩進行分解,每色單獨刻版,再如拼圖般逐色套印,故名“饾版”(狀如拼湊饾饤)。作為我國出版史上的一大成就,“饾版”印刷極大地完善和發展了刻印技術。更令人驚嘆的是,他首創的“拱花”技藝——通過凸版壓印,在紙上形成花瓣脈絡、衣紋褶皺等細膩的浮雕般紋理,為版畫作品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由他主持雕印的《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墨色精美,雕刻細膩,纖妙精雅,被公認為印刷史上劃時代的杰作。饾版彩印本至今仍被學術界、收藏界視為書中珍品,其“拱花”原理更深刻影響了后世,壓凸印刷至今廣泛應用于裝潢領域。
盛世丹青:從書坊墨莊到館藏瑰寶
明代中期以后,書籍插圖、書畫圖譜、地方志乃至族譜插圖的需求日益廣泛,大大拓展了版畫的應用天地。徽州墨莊、書坊為求脫穎而出,爭相延請名家繪圖、名工雕版,更使徽派版畫盛極一時。黃山檔案館館藏《圖說》便是這一風尚的典型產物。此套版畫共24幅,描繪歙縣山川勝景,原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歙縣知縣靳治荊編修《歙縣志》時,請歙縣上杲(今屬徽州區)畫家吳逸繪制,由名工黃松如、黃正如鐫刻而成。其構圖純然國畫風骨,重巒疊嶂,筆墨靈動。原版后由歙縣潛口汪氏水香園珍藏,并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單行本的形式重印一冊,題名為《古歙山川圖》。
從虬村此起彼伏的鑿木聲,到十竹齋精妙絕倫的套色疊彩,再到檔案館珍藏的典麗畫卷——徽州版畫的七彩華章,在跨越時空的刻痕與墨韻中清晰流淌。它們是刀與木的史詩,是墨與彩的交響,無聲地訴說著徽州工匠的非凡智慧與極致匠心。它們不僅定格了一個藝術流派的巔峰,更在世界版畫史上,刻下了屬于中國、屬于徽州的永恒榮光。
更多鏈接:如果您對徽州文書感興趣,可實地參觀《千年“徽”煌——徽州歷史檔案聯展》,近距離感受古徽州千年文書檔案的魅力。地址:屯溪區社屋前路1-1號黃山市檔案展覽中心5樓。預約電話:2676466。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