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在安徽省加快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和高品質旅游強省,全面推進建設黃山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背景下,如果僅從做好文旅品牌推廣宣傳來看,“黟縣最徽州”這句廣告語無疑是成功的,它言簡意賅、高度凝練、易懂易記、朗朗上口;更何況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特別是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來看,一定程度上說,“黟縣最徽州”的表達具有其獨到之處。
底氣:黟縣“一府六縣”行政建置歷史悠久
徽州建置沿革,從“秦并天下,置黟、歙二縣,屬鄣郡”開始算,到晉太康元年(280)命名“新安郡”,再到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更名“歙州”,州治定在黟縣,最后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名“徽州”,其“一府六縣”行政區劃,歷經宋元明清四代幾乎沒有變化,徽州之名也從未更易,沿用時間長達八百年。可見,黟縣和歙縣一樣,同為徽州之源,都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具體來說:
一是黟縣始建于秦朝(公元前221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史,是徽州“一府六縣”千年建制的核心組成部分,為全國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縣之一,世人以“古黟”相稱,名不虛傳。
二是黟縣最初的轄域面積要遠比現在大得多,“史書載以后的祁門縣和黎陽縣的一部分從黟縣析出,黟縣的范圍大致包括今黟縣全境(除個別地區)、祁門縣的大部分地區,休寧縣、婺源縣的一部分地區。”相關史料還記載,“今天池州石臺等地都曾為黟縣轄地”。
三是《新安志》載:“黃山舊名黟山,秦置黟縣,取義于此。”可見黟縣因山而得名。且不說黟縣境內連綿的群峰與黃山連為一體,在歷史上曾阻礙了古黟與外部世界的交往,造就了黟縣“世外桃源”般的生態環境;就以徽州文化的豐茂葳蕤來說,它最大的滋養就是黃山,可以說沒有黃山就沒有徽州文化,“黃山是徽州文化生長發育的最大環境,是徽州文化的底色,是徽州文化的基礎和靈魂”。
盡管“一府六縣”的徽州已不復存在,但以徽州文化為魂魄和載體的徽州山水、人文、建筑、風俗仍活在當下。如世界遺產委員會盛贊:“西遞、宏村這兩個傳統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那些在上個世紀已經消失或改變了的鄉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風格,古建筑和裝飾物,以及供水系統、完備的民居都是非常獨特的文化遺存”。黟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可說是人類地球上一塊具有神奇魅力的地理單元。
底色:黟縣山水人文景觀獨具魅力
清朝婺源縣學者江蕃說:“新安古以大好山水名,邇代以文獻名。”這可以理解為,從雄奇壯麗的徽之黃山,到古色古香的徽州村落,每一處都讓人流連忘返;也可以理解為,徽州承載了明清以來徽商文化的輝煌,留下了珍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鑄就了超越地域的文化品牌。而在“一府六縣”中,“若以行政縣級為單位,綜合自然人文歷史地理各要素,黟縣無疑是中國最美的縣……”這也正如安徽省徽學學會會長洪永平所評價,“從山水與人文結合的角度看,黟縣是目前保存保護水平和呈現狀態在‘一府六縣’里最好的,不是之一!既體現出祖先的智慧和理念,也代表了當下人們的理想和希望”。具體來說:
一是環境優美、生態絕佳。黟縣自古別稱“桃花源”,南唐許堅寫有《入黟吟》,詩曰:“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作為一座藏在深山的小城,黟縣宛如一個“天然盆景”,水系縱橫,田陌周正,房舍櫛比,桑麻稻菽,散落著星星點點的粉黛村落,西遞、宏村、南屏、屏山、碧山、關麓、秀里、塔川、盧村……中國古村落的一批代表作品集中在這里。還有,境內山川毓秀、田園相依,猶如一幅“擁湖光山色,享碧水云天”的畫卷,森林覆蓋率84.8%,飲用水源地、地表水和出境水水質達標率均為100%,空氣質量指數穩居全省前列,先后入選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示范區、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首批綠色小康縣等,“中國天然氧吧”,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國畫里鄉村”之盛譽。
二是歷史文化資源保存完整、系統、數量豐富。事實上,黟縣之所以被譽為“中國徽州文化的活化石”,主要原因是黟縣徽商在外創業、經商致富投資家鄉建設,逐步建成了一大批富麗堂皇、精致秀雅的徽州文化建筑精品,成為徽派建筑的集中和重要代表地區。目前,境內保存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82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保單位4處,省級文保單位8處,市級文保單位23處,縣級文保單位57處;擁有西遞、宏村等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6個、中國傳統村落4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81項,完整保存大量明清民居、祠堂、牌坊等古建筑,人文底蘊與自然景觀相輝映,享有“中國明清古民居博物館”等美譽。
三是自古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從古至今,黟縣涌現出眾多官宦、文人和富商,包括南宋學士汪勃、清代太守黃元治、清代大書畫家奚岡、清代著名學者俞正燮、民國代理國務總理汪大燮、現代表演藝術家舒繡文、徽商代表吳翥和程燮卿、澳星發射研制專家李曉娟等;同時不乏富有創造精神的能工巧匠,如清末“張小泉剪刀”鍛制工藝的創始人張小泉、“余香石笛”創始人余香、“祁門紅茶”創始人之一余干臣、“徽州篆刻黟山派”創始人黃士陵等。此外,黟縣為近代皖南紅色文化中心地,英豪輩出,誕生了汪希直、韓錦侯、寧春生等諸多革命烈士。
正是“大自然老天爺賜予黟人一方好山好水,古黟老祖宗饋贈黟人一脈好文化好人文”,還有淳樸的老百姓對家鄉古韻古風的維系、保護和修復,讓今天的古黟子民擁有了接續過往、奮斗現實、開創未來的源泉和根本。
底盤:黟縣徽州文化保護傳承卓爾不群
徽州曾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徽州文化具有超越地域文化現象廣泛存在的特點,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誠如安徽省徽學學會原會長、安徽師范大學教授王世華所言,“若以文化成果而論,無論是理學、醫學、文學、繪畫、戲劇、收藏、建筑、出版、雕刻、科技等等,哪一方面都有可圈可點、杰出輝煌的成果!”而以徽州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徽學是與敦煌學、藏學比肩而立的中國三大地方顯學之一。作為徽州文化的本源,千百年來,即使歷經行政區劃變遷與調整,黟縣始終占據著徽州空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是古徽州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和核心地區。具體來說:
其一,就文化傳承而言,由于古黟原屬古越領地,山越文化即為其生態原色。自秦漢后,中原戰亂頻繁,北人陸續南遷,中原文化與山越文化不斷撞擊、交匯、融合,形成極具地域特色的新安文化。而后宋代“程朱理學”興起,靖康之亂后,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徽州地域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新安文化逐漸演變成輝煌璀璨的徽州文化,而黟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其二,就物質文化而言,境內保留有大量以徽州民居和祠堂為典型的徽州傳統文化建筑3500余處。其中宏村的承志堂、樂敘堂、南湖書院,南屏的葉氏支祠和程家祠堂,西遞的刺史牌坊等在徽州乃至中國建筑文化史上都享有盛名。傳統徽派建筑在空間布局、內部裝飾、使用功能等方面充分體現出古徽州的社會風貌,是儒家倫理道德觀的典型體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這樣評價:“西遞和宏村是人類古老文明的見證,傳統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與自然結合的光輝典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如此評價黟縣的文化遺產,是對整個徽州文化的一種肯定,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說黟縣最能代表徽州,這種說法并不過分。
其三,就非物質文化而言,黟縣資源極為豐富,涵蓋眾多非遺類型,有傳統非遺、文化非遺、民俗非遺、戲曲非遺等。如徽州祭祀是同宗族人聚到一起在祠堂內進行民俗活動,是維系家族群居的精神紐帶,祠祭寓教于樂、寓教于禮,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倡導“忠孝禮儀”,是徽州后裔認祖歸宗的文化符號。徽州楹聯匾額、黟縣彩繪壁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居裝飾中被廣泛采用,黟山派徽州篆刻、余香石笛、利源手工麻布制作技藝也在徽州工藝發展史中獨具特色。其它還有被譽為“吹影鏤塵,徽派美學”的石雕,“精雕細膩,極為舒適的視覺享受”的磚雕,“一種神秘又熱烈的舞蹈”的儺舞,“鳳凰展翅,展現雉山村文化魅力”的鳳舞,“古色古香,重拾傳統之美”的土布香囊,以及“黟縣人家辭舊迎新是從‘吃殺豬飯’‘打食桃’開始”的習俗。
其四,就精神文化而言,黟縣是大自然與徽州文化交融的杰作,無論是村莊整體布局,還是單個民居建筑,都竭力去平衡人與自然的相處,都悉心去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盡善盡美地構建一個和諧有序、生機勃勃的村莊。一個個在綠樹、翠竹掩映下的古村落,那粉墻黛瓦、水口古樹、街巷庭園、祠堂書院、驛道牌坊、匾額楹聯、徽派三雕,無不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期盼和崇文重教、光宗耀祖、樂善積德、惟勤惟儉的道德激勵與精神追求,見證著徽州文明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輝煌燦爛的演繹,并不斷濡染、積淀、升華。特別是“在徽州獨特的文化地理單元里,徽人普遍把子孫習儒業、入仕途、賺取功名和社會地位作為終極追求”,而黟人則大多反其道而行之,對官場仕途刻意保持著距離,“寧以一布衣而不為萬乘所屈”“其風最為近古”,他們似乎對登第入仕并不那么特別地渴望,更在意務農技藝和經商等,既把之當成謀生手段,也看作人生目標,這有《紀邑中風土》詩為證,“丈夫志四方,不辭萬里游。新安多游子,盡是逐蠅頭。風習漸成俗,持籌遍九州。黟縣古四塞,人情樂古丘。既不事機巧,安能執鞭求”。
黟縣在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模式,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方面一直與時俱進,爭當先行者,如聚焦“旅游+文化”,《宏村·阿菊》大型實景文化演出不僅豐富夜游活動,而且通過營造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沖擊力增強游客體驗感;“東方甄選安徽行”專場直播活動走入西遞,通過直播帶貨的形式,重點宣傳徽州老字號品牌、非遺美食特產和獨特的黟縣文化,將直播與文旅深度融合,帶來全新觀感。
底蘊:黟縣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發展出圈出彩
作為“一府六縣”核心區域的黃山市,從中國旅游始發地到世界旅游目的地,從“一山一村”看風景到全域呈現融入徽州文化元素的“山水村夜”,全域景區化的黃山實踐頻頻出圈。在這當中,據相關領導介紹,黟縣以全域發展思維,在大膽探索中“領先一步”,從一張寫在香煙紙盒上的門票到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從一間民宿曠古齋到中國民宿先行地,從一部電影到沒有屋頂的天然攝影棚,從一群游客到新故鄉人的現實桃源,實現了由山區小縣向國際鄉村旅游目的地的華麗轉身,成為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諸多殊榮于一身的文旅強縣。具體來說:
一是先行先試,精心打造“點上有風韻、線上有風光、面上有風景”的高品質旅游目的地。如堅持全域一體,構建“一核四片區”總體布局,開展藝術賦能鄉建,首創和美鄉村建設“十不準、十提倡”,推出“席地而坐”地方標準,推動全域4A、景區5A、鎮村景一體化;堅持文化為底,深度提煉徽文化思想精髓,融入群眾工作,創新推出“作退一步想”調解工作法,展現“新安山居圖”的安寧和諧。
二是創新創造,持續釋放文化和旅游雙向賦能合力。如布局新賽道,聚焦黃山六大高端服務業,依托“生態牌”“文化牌”“美食牌”,打造一批養肺、養眼、養胃、養心、養體等“黟”字號高端康養核心吸引物;引進新業態,圍繞“山水村夜宿”文旅新坐標系,集群發展“詩與遠方”的“黟宿美居”,融合推出“微旅游”“鄉村游”“應季游”等業態,創新培育一批鄉村攝影基地,打造“村字號”豎屏短劇第一縣;發力新場景,依托一間房、一畝田、一片林等小而美的資源,持續落地塔川咖啡、周群直播基地、汪涵工作室等“小快靈”項目,打造非遺村、藝術村、康養村、寫生村、美食村等特色村。
三是敢想敢干,高質量建設國家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如注重創新加持,設計標識徽文化的文創產品,全面升級旅游消費體驗,推動休閑康養、研學寫生、電子競技等多業融合;注重營銷賦能,大力開展“免減優·促消費”,策劃破壁出圈引爆點,辦好山地車、攝影節系列活動,持續打響“黟見傾心自在桃源”品牌;注重人才匯聚,圍繞研學寫生、創意創客、歸鄉游子、銀發使者等特定群體,分類推出黟山大學堂、游民聚落、新故鄉人、鄉村旅居等新質載體,常年吸引大批新黟縣人旅居創業。
底座:黟縣徽學研究與婺源、績溪齊頭并進
作為一門國際顯學,當下徽學研究不僅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呈現出一派喜人的景象,而且加強徽學研究有利于實現徽州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將傳統徽商‘義利兼顧’‘以義為利’的價值觀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激發企業家的社會情懷,塑造當代商業文化價值觀;汲取朱熹等徽文化思想大家的勤政、廉政思想,促進政德建設和反腐工作;弘揚新安理學倡導的‘貴和尚中’精神,以及徽文化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和諧傳統”,以及推出與“桐城六尺巷”異曲同工的“作退一步想”工作法,促進社會治理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還可以“為徽州文化中物質文化形態的再生賦予新的時代元素”“創新徽州文化的傳播方式”“創新徽州文化的傳統技藝”。正是在徽州這種獨特魅力吸引下,眾多的國內外學者聚焦徽州文化,徽州本土學者更是竭盡所能,不遺余力,而黟縣的一些有識之士以其對家鄉山水的熱愛,對古黟文化的癡迷,開始把目光投向境內眾多的包括古民居在內的古代建筑遺存,“他們利用業余時間,走鄉村,訪老人,尋古道,探幽境,熱情滿腔,不辭辛勞,樂于創作”。此外,他們還積極開展有組織科研,以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黟縣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具體來說:
一是有最早成立的縣級徽學團體。2000年8月,徽州文化黟縣研究所在黟縣中學掛牌成立,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徽州文化研究(第二輯)》“黃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工作記事”載:該機構以黟縣本土的徽學研究愛好者為科研主題,是目前已知安徽省內首家縣級徽學學術團體。2005年8月經縣委同意,在民政局注冊成立了徽州文化聯誼會,在個人愛好基礎之上,徽學研究集合凝聚起政協文史委、縣政府文化局、縣委黨校、黨史辦、地方志辦公室、水利局、農業局等10多個單位,以及攝影協會、民宿協會等多個社團組織的力量,隊伍進一步壯大。
二是有梯隊化的徽學研究人員。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生的舒松鈺、葉蔭藩等老前輩學者開始探討,此后薪火相傳,代不乏人,如余治淮、舒育玲、胡時濱、金忠民、吳衛華、朱來平、謝東風、王曙光等傳承有序,幾乎每個時代都出現了骨干分子甚至是學術帶頭人;還有旅外黟縣人,如《璀璨的黟縣歷史文化》的作者黃志堅、《徽州淘古錄》的作者程新,以及在外地高校工作的程雁雷、余敏輝等,互相呼應配合,隊伍聲勢浩大,他們的家鄉情懷和學術成就為黟縣徽州文化尤其是桃源文化研究增添光彩。
三是有濃厚的研究風氣。自2000年開始,逐漸形成每年一次徽學年會,每次年會一個主題,廣泛邀請縣內外徽州文化學者共同參與徽學研討的方式,形成傳統。每年都有五六十名人員的論文參加交流,張脈賢、卞利、劉伯山、王振忠等都曾應邀到會指導,給本土學者帶來徽學研究前沿信息;本土學者與專家交流,可提供諸多鄉土信息數據等,相得益彰,帶動越來越多的徽學愛好者參與其中,省內諸多媒體參與宣傳報道。
四是有豐厚徽學研究成果。1986年黃山書社《古黟》的出版肇始,至2024年底,據不完全統計,黟縣的情書和徽學著作共計有200余部,其中不少社會反響積極。如余治淮主編的《底氣》一、二、三卷,《桃花源里人家》《徽州楹聯格言精選》《徽商智慧與情懷》《徽商精神文化研究》等;舒育玲和胡時濱聯袂編著的《明清民居文化博物館西遞》《中國畫里宏村》《桃花源里南屏村》《徽州風水第一村屏山》等旅游系列叢書,以及舒育玲編著的《徽州楹聯通覽》、胡時濱編著的《黟縣方言通匯》等;目前,不少鄉鎮村正如火如荼興起志書編修的高潮,更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鄉土文化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西遞村志》《屏山村志》已經正式出版,超過10部的志書已送出版社待審,更多的志書正緊鑼密鼓編纂當中,必將帶動黟縣的徽學研究興起新的高潮。
五是有高質量成果轉化。且不從大的方面說,如助力西遞、宏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以及黟縣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推動黟縣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包括民宿產業興旺等;也不從小的方面講,他們為漁亭喇叭口改造、西遞大周山開發、宏村祭孔儀式提供文化支持,堅持不懈地致力于南屏、屏山、關麓、盧村和梓坑等地旅游開發;就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來說,不僅傳承弘揚,更重視轉化和利用,縣文旅體局組織編輯的“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如《黟縣非遺名錄》《黟縣非遺傳承人記略》《黟縣非遺圖譜》《黟縣彩繪壁畫》《黟縣民歌》都已結集出版。
二十多年來,黟縣文化學者以多樣的形式、不同的渠道致力于徽州文化研究,除了出版挖掘、保護、傳承、開發、推介古黟風情的書籍之外,還走訪調查文化遺存,批閱研讀史志譜牒,參與多項重大項目先期論證,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學術支撐和智力支持。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