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數字化時代,電腦、手機等電子閱讀工具迅速普及,紙質期刊的訂閱受到嚴峻挑戰,但挑戰中蘊藏嶄露頭角的機遇,正所謂“大浪淘沙始見金,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參加安徽省職業經理人協會辦刊座談會,聽了幾位專家辦刊的真知灼見,結合自己的期刊閱讀經歷,頗有幾分感觸。
《讀書》《隨筆》《領導文萃》是本人長期自費訂閱的必讀刊物,日積月累,堆積如山。從中,學到許多知識,看過之后,舍不得扔。
《新華文摘》,1980年上大學,一個窮學生就開始訂閱了。當年安大第二食堂,最貴的菜是紅燒排骨,單獨開辟窗口,三毛錢一份,平時舍不得買,只有口饞得難以控制時,下狠心買一份,從中感悟到為了讀書,什么叫節衣縮食,往事如煙。
省委主辦的《江淮》、省政協主辦的《江淮文史》也是期期必讀,不僅僅因為本人曾經在上邊發表過文章,而是這兩份雜志辦刊水平高、質量過硬。
當下,一些紙質刊物停刊了,前幾天看《合肥晚報》《市場星報》,獲知《中華遺產》停刊了,追刊多年的讀者為買到停刊號,以示紀念與懷念,跑遍書攤,買到后如獲至寶,其中,有一位一下子買了10本。這就是讀者對自己喜歡、一見鐘情的期刊,產生出的那種難以割舍的情結,別人是難以理解的。
辦期刊,辦得好,無非是三條:
一是好看。從封面設計、刊物裝幀,讓人一見眼睛一亮,產生閱讀興趣,愿意打開扉頁看下去,愿意一手在握歸為己有。這就像一個人一樣,一見不鐘情、交流不欣賞,誰還愿意了解你的內心世界。長得丑不要緊,但不要出來嚇人。
二是有用。閱讀之后,從中可以汲取新知識、新觀點、新方法,對指導工作有啟發,產生滿滿的獲得感。這就需要編輯部舍得下本錢,培養造就一支分類精準、高水平高素質的作者隊伍(俗稱大筆桿子),源源不斷地為刊物提供人見人愛的優質文章。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沒有大投入,也不會有大產出。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三是有風格。一本刊物,必須定位準確,在讀者群的分類選擇上與其他刊物有區別,只有特立獨行、個性突出,才能贏得自己刊物的忠實讀者。這就必須解決好給誰看、看什么、讓讀者接著看的問題。
在數字化時代,期刊必須跟上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步伐,紙質與數字齊頭并進,實體與虛擬并行。適應快節奏、碎片化的閱讀模式,尤其是贏得年輕人的喜愛,誰贏得青年,誰就贏得未來。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凡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一顆靜心觀世界,半盞清茶悟人生……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