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國攝協攝影理論委員會、中國攝協理論研究處承辦的紀念陳勃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作為新中國攝影事業的先驅者,陳勃以鏡頭為神來之筆,重新勾勒出祖國山河的壯美輪廓,憑借著藝術家獨有的遠見卓識與深厚擔當,為黃山走向世界搭建起一座熠熠生輝的光影橋梁。
破冰之舉:
黃山攝影展的歷史坐標
1962年10月12日,那是一個足以載入新中國攝影史冊的日子。陳勃先生憑借非凡的勇氣與前瞻性的眼光,精心策劃并組織了新中國首個以自然風光為主題的攝影盛宴——《黃山風景攝影展覽》。展覽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展廳盛大開幕,張印泉、吳印咸、黃翔等一眾攝影大家的佳作紛紛亮相。一時間,觀者如潮,盛況空前,就此拉開了新中國風光攝影創作的嶄新大幕。
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攝影藝術的筆觸大多聚焦于工農業生產的磅礴場景,而陳勃先生卻獨具慧眼,敏銳洞察到祖國山河之美對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深遠價值。在物資極度匱乏的艱苦歲月,他肩扛老式木制相機,不畏艱險,攀越絕壁,夜宿云海,多次率領團隊深入黃山。在他的鏡頭之下,云霧仿若靈動的墨汁,暈染出《云涌玉屏》的磅礴氣勢;嶙峋怪石、蒼勁奇松化為《松石奇觀》的獨特意境。
這場展覽讓黃山借助視覺藝術的翅膀,飛入尋常百姓家,走向祖國各地。這場展覽同時也是中國風光攝影從單純記錄邁向審美表達的重要轉折點,為黃山日后榮膺“中國畫里的山”奠定了堅實的影像根基,開創了“山河頌歌”這一經典創作范式。郭沫若先生觀展后,不禁揮毫題下“豈有此理,說也不信;真正妙絕,到此方知”的贊嘆,成為黃山文化傳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國際視野:
跨文化傳播的雙向啟示
陳勃先生對黃山的貢獻,還在于他讓世界領略了黃山的絕美風姿。他鏡頭中的黃山,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佳作,更是文化外交領域的有力媒介。其作品《云涌玉屏》承載著黃山的神韻,被作為國禮贈予34國元首,讓“人間仙境”的美譽在五洲四海廣泛傳播。
1983年11月,陳勃先生陪同法國攝影大師馬克·呂布登上黃山。在三天的創作時光里,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誕生了如《黃山松與云》等一系列傳世佳作,這些作品后來在法國《現實》雜志上重磅推出,占據了十多個頁碼。這次藝術的深度對話,宛如一陣清風,將黃山的云霧與詩意吹進了巴黎的展覽館,成功架起了中西攝影文化交流的橋梁。
馬克·呂布在回憶錄中深情寫道:“陳先生的黃山,絕非單純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幅流動的山水長卷,教會我以呼吸的節奏按下快門?!边@無疑是對陳勃先生藝術思想國際影響力的生動注腳。
一生癡絕:
藝術生命的黃山印記
從初逢黃山的那一刻起,直至晚年,陳勃先生始終堅持“每年要與山靈對話”。他一次次登上黃山的記錄,宛如一首首動人的詩篇,書寫著藝術家與創作源泉之間的深厚羈絆。
在《我的黃山情》中,他曾深情告白:“這里的云霧會生長,松濤會記憶,我不過是山水的翻譯者?!边@般將生命感悟深度融入藝術表達的至高境界,使他的作品超脫了技術的束縛,升華成為民族美學精神的生動載體。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他依然為推動建立黃山攝影創作基地奔走忙碌,悉心培育新一代“山河歌者”。
陳勃先生以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創作,既需要勇攀險峰的無畏勇氣,更離不開對祖國山河的赤子深情。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