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力主“中國畫之美就美在筆墨”者,前有黃賓虹,后有汪聲遠。汪聲遠“中鋒為主”的筆墨觀與黃賓虹的“五筆七墨”之說悉統歸在“骨法用筆”上,半個世紀以來,此呼彼應,晴雨同聲,足挽畫壇頹風。今年是黃賓虹誕辰160周年,安徽省博物院去年歲末啟幕了“黃山山中人——黃賓虹藝術與文獻展”跨年展,展覽在賓翁的“皖籍友朋”專題中特意安排了汪聲遠的《踏雪觀梅圖》,引導觀眾關注黃賓虹與同時代繪畫大家汪聲遠之間的繪畫交流和互動。
黃山天都峰晨景 汪聲遠/作
【藝術歷程和造詣】
汪聲遠(1886—1969年),原名翊宸,更名鐸,字聲遠,號北野山樵、漸江漁父,歙縣岑山渡人。幼時聰慧,受塾師熏陶而喜作畫,九歲作越國公像,大逾五尺。之后向鄉儒徐丹甫學詩,跟從海上六十名家之一姚叔平習山水。姚先生曾說:“這位弟子悟性很高,天資特好,要么默默無聞,要出名肯定是位大家。”汪聲遠1915年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曾任教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無錫藝術專科學校、華東美術專科學校、南京藝術專科學校。1925年,與錢瘦鐵、楊逸、熊松泉等活動于“素月畫社”。抗日戰爭時期,面對國家危急的形勢,在《美術界》上發表《思鄉乎?思美乎?》等進步文章。1947年,與唐云、應野平、樊少云等人共同擔任上海市美術館籌備處征集委員。曾仿歷代名人畫法成《畫法津梁》八冊,著有《六法詳解》《畫史百詠》。
汪聲遠工繪山水,兼善人物、花卉,強調筆墨氣韻,雄健恣肆,情趣盎然。他早年受新安畫派熏陶,同時臨摹南宗山水,后受海上畫派、嶺南畫派、京津畫派和太平天國壁畫山水等影響,成為一位集大成的名家。汪聲遠曾以三小時寫就《漸溪探勝圖》三丈余長卷,被譽為“第一快筆”。邵洛陽生動地描繪汪聲遠作畫時的神態:“運筆施墨同下,鉤、勒、皴、擦、染一氣呵成,筆無復筆,墨無重墨”,贊為“形質成而性情現”。1936年,上海金城工藝社出版《汪聲遠山水畫集》,徐丹甫為畫集題名。2002年上海畫報出版社出版《汪聲遠山水冊》,收入了他作于1937年的12小幅山水畫。這些畫以仿荊浩、關仝、范寬、李成、董源、巨然、李公麟、趙孟頫、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五代宋元諸名家筆墨為形式,展示了汪聲遠雄渾勁辣、簡約清逸的筆墨特征。
“黃賓虹藝術與文獻展”展出的那幅汪聲遠《踏雪觀梅圖》,繪寒山雪景,山巒疊巘,梅樹槎丫,一長者策杖過橋,有童子隨行;勾廓皴寫多以中鋒為主,表現出山石的蒼勁渾厚,加之濃墨點苔,偶染淡色,形成濃淡錯落、疏密相間的韻律,給畫面增添了豪放雄逸、寒荒蕭瑟的意境,體現了汪聲遠的繪畫水平和藝術造詣。近期看到一幅汪聲遠創作于1964年、時年七十九歲、名為《黃山天都峰晨景》的作品,色墨并重,灑脫自然,更顯黃山崔嵬。汪聲遠善把繪畫思想凝聚在畫作的題款中,如:“舊藏喜作濃墨,每日墨汁盈盅,雖未盡而畫已成,殊愉快也。今年課事較冗,殊苦研磨,凡有所作,惟就宿剩者,以點染之。覺墨□□,古人有用宿墨,今余有意無意得之,尤愉快也。丁丑春日,北野山樵汪聲遠。”“余嗜畫成癖,無日無時皆有畫理縈繞腦海中,或謂世味孔多何獨畫耶,吾覺畫味之長無倫比者,故好之犬篤耳。丙子二月朔日,北野山樵汪聲遠,寫于滬上。”
秋溪歸棹 汪聲遠/作
【與黃賓虹的交往】
汪聲遠在上海工作后,與同鄉黃賓虹經常往來切磋。邵洛羊曾評其師汪聲遠的山水畫為“清水貨”,即因汪聲遠遵循了黃賓虹積點成線、力透紙背的畫學原則,始終保持中鋒行筆的筆法,一反數百年來“四王”側筆干擦所造成的柔靡混糊,從而顯得筆筆分明。
1922年,汪聲遠與黃賓虹、汪鞠友等合作《寒林遠岫圖》。1928年,與黃賓虹一起辦國畫補習所。1930年,黃賓虹曾給汪聲遠寫過兩封信,一封寫于10月19日,向汪聲遠訴說有人認為《吳中名賢集冊》是贗品,表明自己的態度,內容如下:“與聲遠吾兄先生大鑒:項荷惠臨,失迓為歉。《吳中名賢集冊》,前于國光社已印行出版多時,生平愛護,不忍脫手。今聞有人云是時人贗作,極可發笑。仆因遠游年余,中遭蜀戰,費耗浩大,特以煩仁兄作介,豈肯將名譽損失累人,兼為自咎?古物流傳,人世原有確評,不待尊賤嘵嘵置辯,可毋介意是幸。物各有緣,任其自然而已。專候道綏。黃賓虹謹啟。”另一封寫于12月18日,說的是有事與汪聲遠約定時間商量,信的內容是:“日前枉顧,匆匆未盡欲言。如得公暇,仍希惠臨,因有事須詳述。如能先訂期,可以守候。大約無要,不甚出外也。專此,祗頌文綏。黃賓虹頓首。”
汪聲遠也曾筆錄《賓虹教畫記》,指出賓虹先生教畫的方法是很豐富的,與尋常教畫不同,他常常把理法和實際事物聯系在一起,所以他在理法上吸取了傳統的精華,在題材上都是親身所到的名勝古跡。因此,他在教畫上也沒有玄奧難懂的地方。汪聲遠把他教畫時幾點最有益于初學的選錄下來:一是“賓虹先生主張作畫執筆像寫字那樣,要直筆稍帶斜,三個指頭(即大拇指、食指、中指)必須作不斷的旋轉,作收放的樣子,三指緊握,指尖用力,轉起來才有勁,畫出線條來也就立體。”二是“賓虹先生對臨畫方面也另有見解,他主張在初學的時候,必須臨畫,但不是依樣畫葫蘆。如果只要求臨得一模一樣,一筆也不錯,這樣臨摹,臨到一百年還是臨摹,起不了什么作用。”三是“賓虹先生對構圖方面也談了很多,而且很科學。因為他收藏豐富,見識又廣,能說能行,所以他的構圖方法也有獨到的地方。”四是“賓虹先生對中國山水畫的明暗方面有突出的創造。”通過聆聽、記錄、思考、實踐黃賓虹的一些繪畫思想,汪聲遠也從中受益匪淺。
【教學特色與成就】
汪聲遠執教四十余年,教學中強調筆墨氣韻,主張用筆要正,作畫以中鋒為主,還形象地捏攏左拳邊舉邊說“中鋒線條圓渾雄健,著紙能顯出力度且有質感”。汪聲遠鼓勵學生不拘一派,廣學眾家之長,重視人品和畫格,提倡詩書畫結合。他常以古人畫理和實踐體會告誡學生如何處理山水畫中的形神關系。一次國畫課前,同學們對“學四王是正道,學石濤、八大是歪門”這個問題爭論不休,有的認為石濤畫意深刻,意境高;有的則認為“四王”根底厚,結構嚴實……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汪先生等到雙方爭論的實質問題顯露時,他針對學生作畫的實際,發表了中肯的意見:“我們學‘四王’的畫,可以進一步學習古人法,是對的,但決不可抱住不放。有的學生一味追求‘工’,把山水畫成導游圖,甚至畫成死板的地形圖那就不對了。”他還說:“學石濤、八大山人的畫,要掌握他們都具備的抽象的特點,很好地表現作品的意境。學生作畫入門,切不可追求‘奇’,‘奇’應當體現在構思、形象、氣韻、筆墨、情趣、風格等方面。”汪聲遠曾輯有一本《鐵硯山房同門錄》,錄從其學者甚眾,業已成名者有沈同衡、邵洛陽、沈子諭、潘韻、于希寧、孫悟音、管鋤非、程十發等。
汪聲遠愛生若子,惜才如金。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教期間,他的學生邵洛陽,因其父欲讓他輟學從商,繼承家業,不能再繼續學畫。汪先生愛才心切,竟專程造訪邵府勸阻。邵父感于先生的厚愛和誠懇,終于答應讓兒子就讀美專繼續深造,由汪先生直接傳授山水畫。這段經歷讓邵洛陽終生難忘,多年后還動情地贊稱:沒有汪先生給他真誠無私的幫助與指導,哪有自己的今天。汪聲遠誨人不倦,對學生百問不厭,諄諄教導。他的弟子江鳴岐回憶:一次汪先生講授畫“驢子”,我未畫過動物畫,基礎很差,汪聲遠老師手把手、一次又一次地耐心指導,僅這次課上就不厭其煩地為我示范了十幾只毛驢。畫一次講一次驢的結構和動態,提示一次作畫要點,并用類比法讓我回憶驢、騾、馬的異同點,發揮平時的記憶能力,使我較快地攻破了難點。1998年6月25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和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校友會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菊生堂舉辦了“汪聲遠先生遺作展”,展出了汪老師作品四五十件,算是學生們對老師最好的致敬。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