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臘月,我寫過一篇《晚熟的西溶》,文中涉及的西溶村潛川瀑布群(亦稱水口林瀑布群),純屬耳之所聞,然則心中還是有了幾分向往。三月初,文友葉先生邀我同赴潛川探尋瀑布群,實在是大喜過望,感激都來不及。
是日,陰天多云,春風習習。坐葉先生的車九時半到達西溶村委會,便換乘包村干部吳書記的車,沿著一條蜿蜒的山村水泥路,直驅潛川瀑布群。途中一山放出一山攔,宛如穿行于綠浪之中。窗外時有滿樹的粉紅色杏花閃過,偶見一二株望春花樹吐出嫩黃的花蕾,還有些不知名的花草,也都在爭搶著向山中往來者吐露仲春的心事。倏地,路旁閃過一塊醒目的指示牌,上有“水口林”“瀑布群”和“仙鶴含書”三個箭頭,指向同一個方向。令我疑惑的是,吳書記的車卻一直朝著箭頭相反的路線前行。
吳書記將車停在名曰前進村的村首,她和村委會美女小蔣領著我們徑直走進村中。在村里觀看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建的一排土墼屋“知青樓”,看過幾幢老屋和一座祠堂,老隊長還向我們簡介了建于元代的“青龍泉”。此泉發源于村后巍峨蔭翳的南鳳山,圓井和方池中的水終年漫漫,從不干涸,并在地下形成一條小溪流向村外水口。
在村中約逗留了半個鐘頭,我們很快就又折回豎立指示牌的水口林。繞水口林邊,步上一座單孔石橋,順階梯下行不到二十米,見到了第一疊瀑布。真沒想到,瀑布群原來就藏在水口林之下,不費多大氣力就能輕松相遇。望著穿越橋洞跌落成瀑的白花花水流,我幡然覺悟,吳書記領我們先去前進村,意在告訴我們“南鳳山”“青龍泉”便是水口林瀑布群之源,欲要讀懂瀑布群,得先翻看它的序。
立于第一疊瀑布前,凝望著那股來自石拱橋下的汩汩清流,頓時使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水滴石穿,薄薄水簾覆蓋之下的那方巖壁,不知何時被雕琢成了一級級看似平行的梯痕。水流似乎事先已約定好,在出橋洞時就擺開了陣勢,在一級級褐綠的階梯上彈著,跳著往下沖躥,好似垂掛在織機上的一匹白練。
移步瀑布之下的潭邊,舉起手機對著幾近圓形的橋洞,拍下了第一張仰視圖。點開一瞧,橋洞酷似一只巨鱷之眼,表皮上那些斑斑點點,是不是風雨雷電留下的文字符號?再細想,又覺得是一只古老的視頻頭,不分日夜監護著這片水口林,如今仍在為前來打卡的游人弓著脊梁提供便利。點開第二張圖片,發現橋洞的那頭,同樣也是一幀極美的風光畫。
下行數十步,則為第二疊瀑布,它比起第一疊瀑布的落差顯然大得多,既有氣勢,又有身段。即使見過瀑布大陣仗的人,此時也禁不住要脫口而出:“呵,這才像個瀑布的樣子!”如果真是為了“像個瀑布的樣子”,我是斷然不會來的。我來,完全是為尋找它那個特色獨特的“群”,既然冠名“瀑布群”,肯定就有它與眾不同之處。
于是,我跟在文友葉先生身后,繼續往下探尋。第三疊瀑布已在不遠的下方若隱若現,欲想見識它的真面目,還真急不得。須從水流環繞的石墩上跳過去,須低首俯身穿越一段藤根相絆的巖壁。這段路徑會讓前行的人產生興致,縱橫交錯的樹根裸露鑲嵌于石隙中,蒼老的藤條垂掛在巖壁前,似是為那些攝影愛好者和畫家準備的菜。可我不諳此道,只好憑借了它,一手握藤,一手抓住樹根,小心翼翼抵達了目的地。
第三疊瀑布的境界就是不一般,一波三折又不舍分離,一折比一折長,一折比一折開闊壯觀。站在這里能夠仰視頭頂上的第二疊瀑布,聯想起第一疊瀑布,還可俯瞰下面的第四疊、第五疊瀑布……只有到了這里,才真正體驗到了潛川瀑布群的魅力,才真正明白了瀑布群與瀑布的區別。究竟下面還有多少疊?因峽谷深邃,地潮路滑,時間也不早了,還是留個機會給下次吧。
潛川瀑布群,近有蓊郁的水口林,遠有蒼莽的南鳳山,無論什么季節,什么日子,都會以體面的群相接迎著八方來客。當我初次讀到這群瀑布時,不禁感慨系之:人世好比群瀑布,層層疊疊各珍重。參差起跌尋常事,直掛云崖仍從容。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