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的天不怎么晴朗,春雨在當春乃發(fā)生中飄然而至,雨絲細密,如絲綢之路上的甘泉,帶著使命壯麗前行,望著密集的雨絲,情愫也涌上心頭。
驚蟄以后,伴著初春的暖陽,很多花兒都耐不住了,褪去深冬的棉衣,換上了姹紫嫣紅的春裝,粉嫩的櫻花,淡若嬌羞的紫葉李,探頭探腦的杏花,還有驕傲綻放的廣玉蘭,一下子把寂靜的春天給激活了,滿目的花壓滿枝頭,怎能不讓人蠢蠢欲動。按捺不住新奇與期盼,加上又接到春天般的邀請。也就匆匆而至,一路春風相伴馬蹄疾,閱盡路邊繁花雨。車到潛山腹地時,就感到濃郁的天柱山氣息,迎風送來。此時,陽光正好,暖暖地打在身上,打在我們歡聚的笑語里,打在春天的旅程中。
考慮到旅途的勞頓,張玲說,下午我們先看城區(qū)的三祖禪寺、山谷流泉等景點,明天上午再去爬山。我欣喜地審視這個城市,陌生又熟悉,感知又生疏,畢竟每個城市都是自己人文的一部分,這里皖山、皖水、皖公、皖城,所承載的歷史重任,不是一般城市所能比擬的,歷史在這里綻放,徽班從這里進京,張恨水的京華煙云等等,無不折射出一個城市文化的博大與脈動。時下,欣賞一個城市或者說愛上一座城,除了青梅往事,而更多的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命脈,如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魯迅文中的紹興等等。文化人最大的通病,就是乘著古人的足跡想展翅翱翔,可轉(zhuǎn)個一圈,又回歸到原點,還是落進史書里遨游,百思不得其解。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是潛山的瑰寶,這里山色秀麗,林泉清幽,歷代達官名宦、文人墨客徜徉于此,物我兩忘;吟詠唱和,題詞勒石。在長約2000米的山谷兩岸石壁及谷底,自唐代至今存留名家石刻400余方,真草隸篆行五體俱全,顏、柳、歐、米、趙各流派應(yīng)有盡有,書道或遒勁奔放,或飄逸秀潤,或奇正相生,盡顯“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tài)、清尚質(zhì)”的美學特征。北宋年間,時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與其弟王安國游覽山谷,坐石聽泉,寫詩以詠其勝。所賦六言詩為:“水無心而宛轉(zhuǎn),山有色而環(huán)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這些刻在石頭上的心情是歷史的饋贈,也是潛山的至美所在。給后人留下詩詠,留下滿山的精華。
每次觀摩,我都會用目光遠遠地撫摸,就像20年前,我們一幫年輕人在潛河里漂流,歡笑聲載去青春時的哀愁,大夢般被三祖禪寺的鐘聲捎走煩憂。如今,我端坐在巨石之端,聽著潺湲的泉水尋找青春時匆匆的步履。作家說過,既然青春留不住,一曲琴音在江湖。我問張玲,人為何老是愛回憶,是不是進入老年期了。張玲說,回憶為什么是珍貴的,因為那滿滿的是愛。我笑笑說,青春是一場大雨,即使感冒了,還盼望回頭再淋它一次。張玲說,青春是場遠行,回不去了;時光像琥珀,凝結(jié)在一起,光陰分不出前后順序。我說,你的哲理詩很好,像天柱山的高峰。爽朗的笑聲定格在三祖禪寺門前的合影照里。
登山是個消耗體力的活,更是挑戰(zhàn)自己的事。記得前年,路過北京,便邀好友挑戰(zhàn)一下秋日的香山,當時望著滿山剛剛泛紅的香葉,眼前山頭就是在腳下長久地徘徊了,久久不肯折服于腳下。伴著秋高氣爽的晴日和游人如織的吆喝,還是挑戰(zhàn)了自己,勇攀高峰。登天柱山,不敢說輕車熟路,記憶中的路線還是有的,最鄰近的一次是2019年秋季,潛山旅游協(xié)會李五四秘書長策劃承辦的“尋夢天柱——安徽作家潛山行”,張玲作為召集人,廣發(fā)英雄帖,我們中青年作家班二組同學踴躍前往,天柱山論劍行,潭夢旌歌聲,難忘至今宵,潛山蘊詩情。
此時登山仍是傳統(tǒng)的西線,伴隨著呼吸的急促,山高水暖,山澗中的花花草草都顯得格外清晰,就連頑皮的山風也不搗亂了,乖順地輕撫在我們周圍。登山的步履伴著春日的愉悅,澎湃的心跳,一曲歡悅的心曲從腦海里躍出,串成尋找詩意的磅礴力量。暖日暄晴,春云浮蕩,站在天柱山腳下,便能感受到這座大山的雄偉壯觀,層層薄霧籠罩在山峰間,仿佛是一幅碩大的寫意畫從天際垂下,如一幅明清山水畫。天柱山美在形態(tài)各異的奇峰怪石,美在茂盛森林中說來就來的霧氣云海,當云霧繚繞、仙氣飄飄,這些山峰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一般若隱若現(xiàn),云霧與藍天之間瞬時轉(zhuǎn)換,山峰變得時隱時現(xiàn),有一種夢幻縹緲的朦朧感,行走在山峰間宛如仙境騰云駕霧一般,給人心靈上一種無畏的震撼。
此時,我被震撼的力量督促著,快步前行。等小陳時,我端坐在逍遙宮前拍照,望著山巒疊嶂,枝頭翠綠的松柏,心里的所有煩憂都淡去了,此時,空曠澄清的心里都裝滿的美好與博大,我不會去“千年一嘆”,也沒余秋雨老師那個才情去感嘆。眼前的天柱山隨著悠古的風一點點從心底里被激活,千年來的古詩華章被一一呈現(xiàn),留下了滿山的詩篇。美景的震撼力在于感人,就連不寫詩的小陳也興奮地口占一絕:“尋宗問祖至皖公,遠近山嶺莫不從,千巖萬壑展雄峻,天柱一峰擎蒼穹。”
有人說,天柱山是一株寂寞的菩提。那剛勁峻拔的山峰和孤傲的脊梁,固顯寂寞,其獨特的自然和恬靜,完全可以感化一副錚錚鐵骨,撼天動地,超然獨立。作家王蒙說“天柱通神!”張賢亮也贊“天倚此柱,地挺乃峰!”作家邵燕祥欣喜地發(fā)現(xiàn)“野性并詩心,原來俱在此”。對于真正的作家來說,山水正是滋養(yǎng)他們靈魂的一份甘露,是他們尋找精神家園那迢迢心路歷程中一處最為輕松和自然的驛站。正如當年的莊子,沒有逝者如斯夫的豪情,卻有著天地大美的磅礴和吾生有涯的氣魄,正是這種對自然萬物生命的審視,才留得我們今天的逍遙齊物。我們在逍遙的時光里,感慨光陰的短暫,感慨自然的饋贈。靜置在深山里,迎著風,閉目冥想,哪怕是發(fā)發(fā)呆,讓煩憂的心靜下來,比什么都要至美曠達,如能撫上一古琴,來一段《清音菩提》,一襲檀香,紫煙裊裊,琴曲跳躍著,滋潤著千年古檀樹一縷縷新綠,云蒸霞蔚,俊秀著擎天雄柱、奇松怪石、飛瀑流泉,還有峽谷、幽洞、險關(guān)、古寨。這時,不需揮一揮衣袖,就能愜意地感知云卷云舒的禪意。天柱山是大美的絕色代表,更是俊美詩篇的精華之地,集天地精華,讓歷代詩人流連忘返,詩篇至云端。
伴著呼吸的延伸,我吸吮著天柱山獨有的沁人靈光,這里有皖國古都、禪宗之地、黃梅之鄉(xiāng)的韻律,更有天柱一峰擎日月的雄偉。眼前的一峰高聳,孤立擎霄,屹然獨尊,峭拔如柱,有如凝固的藝術(shù),彰顯鬼斧神
劉勇
春分后的天不怎么晴朗,春雨在當春乃發(fā)生中飄然而至,雨絲細密,如絲綢之路上的甘泉,帶著使命壯麗前行,望著密集的雨絲,情愫也涌上心頭。
驚蟄以后,伴著初春的暖陽,很多花兒都耐不住了,褪去深冬的棉衣,換上了姹紫嫣紅的春裝,粉嫩的櫻花,淡若嬌羞的紫葉李,探頭探腦的杏花,還有驕傲綻放的廣玉蘭,一下子把寂靜的春天給激活了,滿目的花壓滿枝頭,怎能不讓人蠢蠢欲動。按捺不住新奇與期盼,加上又接到春天般的邀請。也就匆匆而至,一路春風相伴馬蹄疾,閱盡路邊繁花雨。車到潛山腹地時,就感到濃郁的天柱山氣息,迎風送來。此時,陽光正好,暖暖地打在身上,打在我們歡聚的笑語里,打在春天的旅程中。
考慮到旅途的勞頓,張玲說,下午我們先看城區(qū)的三祖禪寺、山谷流泉等景點,明天上午再去爬山。我欣喜地審視這個城市,陌生又熟悉,感知又生疏,畢竟每個城市都是自己人文的一部分,這里皖山、皖水、皖公、皖城,所承載的歷史重任,不是一般城市所能比擬的,歷史在這里綻放,徽班從這里進京,張恨水的京華煙云等等,無不折射出一個城市文化的博大與脈動。時下,欣賞一個城市或者說愛上一座城,除了青梅往事,而更多的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命脈,如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魯迅文中的紹興等等。文化人最大的通病,就是乘著古人的足跡想展翅翱翔,可轉(zhuǎn)個一圈,又回歸到原點,還是落進史書里遨游,百思不得其解。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是潛山的瑰寶,這里山色秀麗,林泉清幽,歷代達官名宦、文人墨客徜徉于此,物我兩忘;吟詠唱和,題詞勒石。在長約2000米的山谷兩岸石壁及谷底,自唐代至今存留名家石刻400余方,真草隸篆行五體俱全,顏、柳、歐、米、趙各流派應(yīng)有盡有,書道或遒勁奔放,或飄逸秀潤,或奇正相生,盡顯“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tài)、清尚質(zhì)”的美學特征。北宋年間,時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與其弟王安國游覽山谷,坐石聽泉,寫詩以詠其勝。所賦六言詩為:“水無心而宛轉(zhuǎn),山有色而環(huán)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這些刻在石頭上的心情是歷史的饋贈,也是潛山的至美所在。給后人留下詩詠,留下滿山的精華。
每次觀摩,我都會用目光遠遠地撫摸,就像20年前,我們一幫年輕人在潛河里漂流,歡笑聲載去青春時的哀愁,大夢般被三祖禪寺的鐘聲捎走煩憂。如今,我端坐在巨石之端,聽著潺湲的泉水尋找青春時匆匆的步履。作家說過,既然青春留不住,一曲琴音在江湖。我問張玲,人為何老是愛回憶,是不是進入老年期了。張玲說,回憶為什么是珍貴的,因為那滿滿的是愛。我笑笑說,青春是一場大雨,即使感冒了,還盼望回頭再淋它一次。張玲說,青春是場遠行,回不去了;時光像琥珀,凝結(jié)在一起,光陰分不出前后順序。我說,你的哲理詩很好,像天柱山的高峰。爽朗的笑聲定格在三祖禪寺門前的合影照里。
登山是個消耗體力的活,更是挑戰(zhàn)自己的事。記得前年,路過北京,便邀好友挑戰(zhàn)一下秋日的香山,當時望著滿山剛剛泛紅的香葉,眼前山頭就是在腳下長久地徘徊了,久久不肯折服于腳下。伴著秋高氣爽的晴日和游人如織的吆喝,還是挑戰(zhàn)了自己,勇攀高峰。登天柱山,不敢說輕車熟路,記憶中的路線還是有的,最鄰近的一次是2019年秋季,潛山旅游協(xié)會李五四秘書長策劃承辦的“尋夢天柱——安徽作家潛山行”,張玲作為召集人,廣發(fā)英雄帖,我們中青年作家班二組同學踴躍前往,天柱山論劍行,潭夢旌歌聲,難忘至今宵,潛山蘊詩情。
此時登山仍是傳統(tǒng)的西線,伴隨著呼吸的急促,山高水暖,山澗中的花花草草都顯得格外清晰,就連頑皮的山風也不搗亂了,乖順地輕撫在我們周圍。登山的步履伴著春日的愉悅,澎湃的心跳,一曲歡悅的心曲從腦海里躍出,串成尋找詩意的磅礴力量。暖日暄晴,春云浮蕩,站在天柱山腳下,便能感受到這座大山的雄偉壯觀,層層薄霧籠罩在山峰間,仿佛是一幅碩大的寫意畫從天際垂下,如一幅明清山水畫。天柱山美在形態(tài)各異的奇峰怪石,美在茂盛森林中說來就來的霧氣云海,當云霧繚繞、仙氣飄飄,這些山峰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一般若隱若現(xiàn),云霧與藍天之間瞬時轉(zhuǎn)換,山峰變得時隱時現(xiàn),有一種夢幻縹緲的朦朧感,行走在山峰間宛如仙境騰云駕霧一般,給人心靈上一種無畏的震撼。
此時,我被震撼的力量督促著,快步前行。等小陳時,我端坐在逍遙宮前拍照,望著山巒疊嶂,枝頭翠綠的松柏,心里的所有煩憂都淡去了,此時,空曠澄清的心里都裝滿的美好與博大,我不會去“千年一嘆”,也沒余秋雨老師那個才情去感嘆。眼前的天柱山隨著悠古的風一點點從心底里被激活,千年來的古詩華章被一一呈現(xiàn),留下了滿山的詩篇。美景的震撼力在于感人,就連不寫詩的小陳也興奮地口占一絕:“尋宗問祖至皖公,遠近山嶺莫不從,千巖萬壑展雄峻,天柱一峰擎蒼穹。”
有人說,天柱山是一株寂寞的菩提。那剛勁峻拔的山峰和孤傲的脊梁,固顯寂寞,其獨特的自然和恬靜,完全可以感化一副錚錚鐵骨,撼天動地,超然獨立。作家王蒙說“天柱通神!”張賢亮也贊“天倚此柱,地挺乃峰!”作家邵燕祥欣喜地發(fā)現(xiàn)“野性并詩心,原來俱在此”。對于真正的作家來說,山水正是滋養(yǎng)他們靈魂的一份甘露,是他們尋找精神家園那迢迢心路歷程中一處最為輕松和自然的驛站。正如當年的莊子,沒有逝者如斯夫的豪情,卻有著天地大美的磅礴和吾生有涯的氣魄,正是這種對自然萬物生命的審視,才留得我們今天的逍遙齊物。我們在逍遙的時光里,感慨光陰的短暫,感慨自然的饋贈。靜置在深山里,迎著風,閉目冥想,哪怕是發(fā)發(fā)呆,讓煩憂的心靜下來,比什么都要至美曠達,如能撫上一古琴,來一段《清音菩提》,一襲檀香,紫煙裊裊,琴曲跳躍著,滋潤著千年古檀樹一縷縷新綠,云蒸霞蔚,俊秀著擎天雄柱、奇松怪石、飛瀑流泉,還有峽谷、幽洞、險關(guān)、古寨。這時,不需揮一揮衣袖,就能愜意地感知云卷云舒的禪意。天柱山是大美的絕色代表,更是俊美詩篇的精華之地,集天地精華,讓歷代詩人流連忘返,詩篇至云端。
伴著呼吸的延伸,我吸吮著天柱山獨有的沁人靈光,這里有皖國古都、禪宗之地、黃梅之鄉(xiāng)的韻律,更有天柱一峰擎日月的雄偉。眼前的一峰高聳,孤立擎霄,屹然獨尊,峭拔如柱,有如凝固的藝術(shù),彰顯鬼斧神工之妙。眼前的景致峰巒橫空,翠屏舒展,既空邃深幽,又蜿蜒逶迤,雄奇靈秀,別有洞天,正如身旁導游反復驚嘆的一句話一樣,“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轉(zhuǎn)眼間,登上主峰,山巒盡收眼眸,一條條山脈連綿起伏,郁郁蔥蔥,沃野千里,波瀾壯闊。此時的山是安詳?shù)模倭烁嘤稳说男鷩蹋瑢庫o從容。開始登山時,我說,少了游人如織的攢動,恍然間有點不適應(yīng)了。親臨后你會發(fā)現(xiàn),這時段登山最好,能讓心靈騰空,讓視野更開闊。一路上,熟悉的景觀,熟悉的臺階,只是少了熟悉的鄉(xiāng)音。人生都是在患得患失之間徘徊的,說傷感點,如劉亮程所言,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說勵志點,賈樟柯說過,我們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都能成為時代的證明。證明什么呢?正如當初,我第一次來到天柱山,寫下了《天柱山,我真的來了》。前年慕名而來,寫下了《美麗心世界》,這次要為天柱山寫什么呢?一路上百思不得其解,就像當年莊子的困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這種困惑是讓我們居廟堂之上,還是相忘于江湖?其安身立命之說,最后讓自己成為一棵樹,在清風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他看守月亮的同時,也孤獨地守著天柱之山。所以說,天柱山不僅是寂寞的,也很孤獨。這種孤獨恰好有莊子的陪伴,在一個個有風孤獨的夜晚。
我小心翼翼地踩踏在蜿蜒的石階上,輕輕地拂開面前的紅楓和翠柏,忽想,如果能“靜坐南山舞玉簫,琴棋書畫任逍遙”做一名天柱山隱士多好啊!不需鐵馬冰河入夢,心里裝著杏花春雨,道可道,非常道。站在千年松前,我試著過濾陽光,濾出人間煙火,濾下天柱至美。此時,不是心血來潮,想等一場雨,天柱山的春雨,不要淅淅瀝瀝,不要磅礴無物,只需細小雨絲伴著詩意雨露,伴我前行就行。其實呢,生活中都是希望大于失望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青春做伴,往事相隨,步入波瀾壯闊,榮辱不驚的安詳煙火里,朋友圈里曬一曬天柱山之美,諞諞潛山之樂。張玲說,素材抓了不少吧,肯定是收獲滿滿。我說,天柱大美,不是一朝一夕能載完的,潛山的濃情如七彩朝霞一樣永遠絢麗。張玲莞爾一笑說,這就是你登山的收獲?可否具體說說?我說,散文還是能寫一段的,詩歌就算了,被山風吹得過于縹緲,最期待的是來一場細雨。大伙彼此關(guān)切地聊著。
三日后,推開單位的窗欞,外面的雨比晨起時密集,大把雨滴砸在樓下嵇康亭上,耳邊又想起嵇康慷慨地喊聲:“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我是為潛山而來,見天柱山而去的。如能讓早春的雨光顧一下天柱山多好,會有更多的詩意溢出,將更多的恩情留下。
工之妙。眼前的景致峰巒橫空,翠屏舒展,既空邃深幽,又蜿蜒逶迤,雄奇靈秀,別有洞天,正如身旁導游反復驚嘆的一句話一樣,“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轉(zhuǎn)眼間,登上主峰,山巒盡收眼眸,一條條山脈連綿起伏,郁郁蔥蔥,沃野千里,波瀾壯闊。此時的山是安詳?shù)模倭烁嘤稳说男鷩蹋瑢庫o從容。開始登山時,我說,少了游人如織的攢動,恍然間有點不適應(yīng)了。親臨后你會發(fā)現(xiàn),這時段登山最好,能讓心靈騰空,讓視野更開闊。一路上,熟悉的景觀,熟悉的臺階,只是少了熟悉的鄉(xiāng)音。人生都是在患得患失之間徘徊的,說傷感點,如劉亮程所言,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說勵志點,賈樟柯說過,我們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都能成為時代的證明。證明什么呢?正如當初,我第一次來到天柱山,寫下了《天柱山,我真的來了》。前年慕名而來,寫下了《美麗心世界》,這次要為天柱山寫什么呢?一路上百思不得其解,就像當年莊子的困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這種困惑是讓我們居廟堂之上,還是相忘于江湖?其安身立命之說,最后讓自己成為一棵樹,在清風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他看守月亮的同時,也孤獨地守著天柱之山。所以說,天柱山不僅是寂寞的,也很孤獨。這種孤獨恰好有莊子的陪伴,在一個個有風孤獨的夜晚。
我小心翼翼地踩踏在蜿蜒的石階上,輕輕地拂開面前的紅楓和翠柏,忽想,如果能“靜坐南山舞玉簫,琴棋書畫任逍遙”做一名天柱山隱士多好啊!不需鐵馬冰河入夢,心里裝著杏花春雨,道可道,非常道。站在千年松前,我試著過濾陽光,濾出人間煙火,濾下天柱至美。此時,不是心血來潮,想等一場雨,天柱山的春雨,不要淅淅瀝瀝,不要磅礴無物,只需細小雨絲伴著詩意雨露,伴我前行就行。其實呢,生活中都是希望大于失望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青春做伴,往事相隨,步入波瀾壯闊,榮辱不驚的安詳煙火里,朋友圈里曬一曬天柱山之美,諞諞潛山之樂。張玲說,素材抓了不少吧,肯定是收獲滿滿。我說,天柱大美,不是一朝一夕能載完的,潛山的濃情如七彩朝霞一樣永遠絢麗。張玲莞爾一笑說,這就是你登山的收獲?可否具體說說?我說,散文還是能寫一段的,詩歌就算了,被山風吹得過于縹緲,最期待的是來一場細雨。大伙彼此關(guān)切地聊著。
三日后,推開單位的窗欞,外面的雨比晨起時密集,大把雨滴砸在樓下嵇康亭上,耳邊又想起嵇康慷慨地喊聲:“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我是為潛山而來,見天柱山而去的。如能讓早春的雨光顧一下天柱山多好,會有更多的詩意溢出,將更多的恩情留下。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