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易逝,背影長存。”兩年前的2月20日,父親姚任之在屯溪病故,那則訃告如同冬日的寒風,讓認識他的人無不感到悲痛。如今,站在歲月的這一端回望,父親的背影愈發清晰:那是一個共產黨員用一生踐行初心的背影,是一個平凡人用不平凡事跡書寫大愛的背影。
父親出生于1932年,那個動蕩的年代,他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13歲離開家鄉,輾轉于休寧、屯溪一帶,生活的艱辛沒有壓垮他,反而磨礪出他堅韌不拔的意志。1990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那一刻,我看到他眼中的光芒,那是對信仰的熾熱,是對未來的篤定。在企業退休后,他將組織關系轉到屯溪區昱西街道戴震路社區,繼續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父親對黨的事業有著近乎執著的熱愛。他常說:“黨給了我穩定的生活,我就要為黨和人民做點事。”自2010年以來,他累計捐資16000余元,幫助轄區內的困難黨員群眾;抗震、抗洪、抗疫,每一次國家有難,他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累計捐資2120元;他還主動上繳特殊黨費累計14900元;兩次向休寧縣扶貧開發局各捐款1萬元,助力脫貧攻堅和支持鄉村振興。這些數字背后,是他對社會責任的勇敢擔當,是他對人民的深情厚意。
然而,父親對自己卻極為“摳門”。他嫌理發太貴,3個月才理一次發;飲食簡單,最多是稀飯、蔬菜;穿著樸素,常穿孩子們的舊衣服;從不外出旅游。這樣的生活,父親一過就是幾十年。他省吃儉用,將攢下來的錢全部用于扶貧幫困、支援家鄉建設。他常說:“上不負黨,下不負民,內不負心?!边@是他入黨時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的堅守。2021年,父親自撰完成《幸福留言》,回顧自己的一生,也交代了自己的后事。他要求喪事從簡,不收喪禮,不請喪宴,不占國土,不立墓碑,遺體火化后將骨灰撒向故鄉山河,回歸大自然。這份對生死的豁達,這份對自然的敬畏,讓我們做子女的敬佩不已。
母親吳小燕,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她是一位鄉村教師,2013年因病去世。去世前,她留下遺囑,要求移風易俗,從簡辦喪事,不收喪禮,不建墓、不立碑,骨灰撒向故鄉山河。她還要求子女代為向黨組織上繳特殊黨費1萬元,向一生執教的商山小學捐贈1萬元。父親和母親的這種精神,讓我們深受感動,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與熱愛。
父親曾說,自己沒有金銀財寶,沒有房產遺產,留給子孫最好的財富就是黨徽、黨章。這句話,深深印在了我們的心中,也成為了我們一生的追求。
80歲那年,父親被選為屯溪區戴震路社區錦繡橫江黨支部書記。他家的客廳更像是一個學習室,墻壁上貼滿了報紙,精心制作的剪貼板上不斷更新著學習的內容,各類學習書籍、雜志、材料整齊地摞在墻邊。他曾被社區黨委樹為“學習標兵”,他還是《黃山日報》的忠實讀者,他的故事也曾多次見諸報端。生命的最后幾年,父親先后住在市內幾家養老機構,堅持讀書看報之余,還積極向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自費購買黨章和黨的二十大學習材料發給他們,希望他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還準備幫助養老中心建立黨組織。可惜這次住院,父親再也沒能回去,這也成了他臨終前的遺憾。
父親的一生,平凡卻偉大。他用樸實的行動,展現了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他的精神和事跡,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傳承。作為他的后代,今天,我們紀念父親逝世兩周年,不僅是為了緬懷他的樁樁事跡,更是為了繼承和發揚他的精神,讓他的精神在我們心中永遠閃耀。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