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得知將去歙縣的賣花漁村采風的消息后,腦海里一直回旋著“二月天,楊柳醉春煙,我上春山約你來見……”的歡快旋律。立春后的徽州,草木蔓發,春山可望,春水初生,春花爛漫。“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梅花的盛開,徽州由此也拉開了一年最美花事的序幕。
賣花漁村,原為洪嶺村,地處新安江江畔,位于歙縣雄村鎮西北角,距新安江山水畫廊僅4公里,距徽杭高速公路金山出口6公里。唐末洪氏遷居于此,逐漸形成村落,村頭尖尖狀如魚嘴,村腰漸寬如魚肚,村腳兩翼左右展開恰如魚尾。
徽州早春多雨,陸續下了幾場雨,到了采風的日子,早起春霧彌漫,下了高速,公路兩旁的紅梅花樹已然三三兩兩盛放成碩大的花團,如同在迎接大家的到來。二十四番花信風的一候是梅花,徽州的春天春寒料峭,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切的美好呈現,誰不是背后默默努力的結果。
“春霧一朝晴”,今天或許天晴。果然,天空漸漸明亮起來,一行人穿過熙熙攘攘的村道,道路兩旁皆是村民們栽種培育的各式梅花和盆景。花農們將梅花枝剪了包成束狀,放在路邊售賣,一枝枝一束束,不由得想到“聊贈一枝春”以梅寄托友人間深情厚誼的風雅。大家聞著沁人的梅香,都有點迫不及待地想去飽覽滿山盛開的梅花。昨天才下過雨,登山石道鋪就的鵝卵石鑲嵌在泥土里較為濕滑,漫山遍野的梅花在叢中笑著、在召喚著,讓人不由得加緊了腳步,踩穩腳底,向觀景臺進發。
待到登臨觀景亭,遠觀紅梅、粉梅似報春云霞,白梅素凈如雪,但終究是“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近看梅林樹下,落英繽紛,“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放翁筆下的梅也在這里了。賣花漁村里上春山,花開似海宛如仙境如詩如畫,游人在花叢中漫步觀賞如癡如醉。鳥瞰整個村莊如同一條靈動的大魚,雖被四周盛開的花山簇擁包圍,但整個地形猶如一條魚兒繃著一身勁,在花海里似將躍然而出。賣花漁村曾經來過兩次,一次跑到了對面的山上,沒有看見大魚,第二次沒有登山,匆匆而過。以前聽說賣花漁村的地形像魚,而此次端詳,發現它不僅形狀像魚,更像一條靈動的魚。大寫意的魚尾、魚肚、魚頭越看越像,不由得對當初建村選址的古人肅然起敬。
魚,在國人心中是祥瑞之物,在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徽州,魚,同樣是象征著吉祥如意,它寓意著從古至今國人勤儉持家的“年年有余”,和十年寒窗苦讀讀書人的“魚躍龍門”。在距離賣花漁村不到五公里的雄村鎮的瞻淇魚燈,近幾年更是火出了圈。同樣是魚,同樣有著徽州人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
美好寓意更需要實際價值來體現,早上來的路上聽文化特派員說今天有近百萬元的盆景發貨。是的,花農的生活是富裕的。賣花漁村漫山遍野、房前屋后的苗木盆景既是一道美麗的風景,也是村民的“綠色存折”,每年出售盆景的收入少則十幾萬元,多則上百萬元。隨時可變現的“綠色存折”為后代子孫存下永續財富。近年來,賣花漁村通過發展高質量庭院經濟——盆景產業,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產業+庭院+興旅+強村+富民”的鄉村振興之路,是“兩山”理論轉化的生動樣板,更讓賣花漁村成為安徽省乃至全國的“和美鄉村”樣板。
和美花開魚更躍。春天的徽州是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的季節,而賣花漁村的報春紅梅如千萬個小喇叭吹開了春的序曲,播報著古老徽州大地的新故事。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