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電視片《安徽歙縣瞻淇村:魚燈璀璨耀古村》傳遍祖國大江南北,視頻中的瞻淇村也深深吸引著我。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瞻淇魚燈“游”出了流量,“游”出了新意,也“游”出了鄉親們的幸福生活。
農歷大年初一,帶著節日的喜慶,晚飯后家人相約前往瞻淇一游。華燈初上,走在瞻淇老街,在紅紅的節日燈籠和魚燈掛飾的映襯下,那一幢幢徽派老宅門上的春聯讓人很覺喜慶,放眼望去,整條街道充滿著濃濃的徽州過年氣息。
嬉魚燈
按照習俗,瞻淇村春節嬉魚燈一般都在大年初二到正月十八。當晚,我們對看到魚燈表演并沒有太高的心理預期。突然,一陣“咚咚嗆、咚咚咚嗆……”的鑼鼓聲傳來,街上行人紛紛循聲張望。一些熟知村俗的游客告知大家,瞻淇魚燈馬上就要游出來了。按村里話說:“鑼鼓響,腳底癢。”果不其然,一條條瞻淇魚燈從祠堂、巷弄里游出,為這個皖南鄉村帶來了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也照亮了中國鄉村美好的未來。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據史料記載,瞻淇嬉魚燈民俗活動最早可追溯到南宋理宗年間(公元1234年前后)。遷居至此的徽商汪氏,運用竹篾作為魚燈的骨架,以精致的絹布裁剪成鱗片,精心制作成魚燈,寓意“魚躍龍門”的吉祥之兆,希望子孫后代能夠秉承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家族能夠代代繁榮昌盛。明清時期,瞻淇村每逢春節,都會組織起一支百余人的魚燈隊伍。魚燈在古村夜色中蜿蜒游走,家家戶戶與魚燈同慶同樂,期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年年有余。
跟隨嬉魚的隊伍一路前行,平日動手能力極強的大哥,耐不住手心發癢,對嬉魚的村民說“老哥,讓我舞一下唄!”。嬉魚的村民隨即將支撐魚尾的木棒交到大哥手里,邊走還邊教大哥瞻淇嬉魚的步伐,一二三,腳往左走“兩步半”,手里的魚往右傾斜;再一二三,腳往右走“兩步半”,手里的魚又往左傾斜。如此反復,瞻淇魚燈也在大哥手中游了起來,宛如真魚,栩栩如生。
興高采烈之處,大哥還學著村民,交錯著輾轉騰挪將魚燈打起了轉,瞬間數條魚燈在瞻淇老街上翻滾起來,“一戲,鯉魚擺尾。二戲,魚騰千里。三戲,如魚得水。四戲,魚躍龍門”,伴著辛棄疾的元夕魚謠,舞魚燈的、看魚燈的、拍視頻照片的,人人臉上掛滿笑容,尤其是舞燈者動作行云流水、表演酣暢淋漓。此刻,青石板巷、粉墻黛瓦、流光溢彩的魚燈,是中國鄉村春節里最美的光影。
品人文
大年初二,天空下著雨。意猶未盡的我們,繼續驅車前往瞻淇。當晚,前往瞻淇的道路異常擁堵。后來得知,瞻淇村一下子涌入了2.6萬輛自駕車。據報道,2025年春節,歙縣魚燈被美團旅行列為“十大非遺熱門玩法”第5名;去哪兒旅行數據顯示,歙縣酒店訂單量暴漲3倍,入圍增幅最高的Top10縣城。
徽州魚燈,成為歙縣新春人氣爆棚的“流量密碼”。
我們一行,在瞻淇隔壁的金山村停放好車輛,撐起雨傘開始步行前往瞻淇村,一路上,車很多,行走的人也很多。在密集的車流和人流中,公安交警和穿著紅馬甲的志愿工作者在積極疏導周邊道路交通,維護著瞻淇村現場秩序。黑夜里,更有一些工作人員就著雨水,扒拉幾口快餐盒里的飯菜又投入工作,用獨屬于自己的“年味”守護市民游客樂游瞻淇。
行走間,幾位端著鍋的本地婦女引起我的注意。她們穿梭在車流之中,將投喂徽州春節茶葉蛋作為招待客人的禮節,親手遞到每一位司乘人員的手中。她們臉上洋溢著熱情的笑容,用樸實無華的話語表達著對遠方來客的歡迎與關懷。有的村民還特意送來了熱水,讓遠來的游客在寒冷的天氣里感受到瞻淇古村的溫暖。
“天下雨,我還以為不演了,很驚喜,很感動,很值得,這里的每個村民都用最大的誠意在迎接我們。”一位來自江蘇的游客激動地表示。盡管雨水已經打濕了頭發和衣裳,但魚燈隊隊員的臉上始終洋溢著開心的笑容。正如魚燈隊隊長鄭冬蛟所說,“今天哪怕下刀子,我們都要演。”作為瞻淇魚燈縣級非遺傳承人,他不希望看到游客們帶著失落,敗興而歸。
一位大連游客寫來了一封言辭懇切的感謝信:“我遇到了太多善良的瞻淇本地人,他們熱情、友善、好客。有趁著顧客妝造間隙,幫我拍照的陌生攝影師,還有讓我去她家二樓觀看魚燈的姐姐。出門在外旅游,竟然會有一種歸家的感覺。”確實如此,瞻淇讓精神原鄉的質樸得以表達,展現出徽州鄉村特有的生活藝趣與情感寄托,凝聚非遺文化的引力與村落溫情的拉力。
這就是瞻淇村的人文魅力。
讀家訓
瞻淇,是一個有1300年歷史的古村落。
在唐朝的時候,這里就有章姓人定居。早先村名叫“章祁”,后改“章岐”,又稱“忠孝里”。章祁改為瞻淇,與汪姓家族南宋時遷此定居繁衍,并逐漸成為村中望族有關。汪姓先祖依《詩經·國風·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詩句,易村名為瞻淇。
瞻淇村有一條貫通東西的主街,原是徽州府通往杭州的官道。明清兩代,瞻淇文風鼎盛,官宦輩出,為村莊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徽派建筑。現存較有價值的古建筑就有40余幢,如天心堂、九世同居堂、蘭芬堂、敦睦堂、京兆第、資政第(汪萊故居)。吸引眾多知名大學的建筑系師生前來考察學習。
游走瞻淇古街,敦睦堂享堂兩側墻上鑲嵌的兩塊碑刻吸引住我的目光。石碑上刻汪氏祖訓祠規十條:孝悌宜講明也,污俗宜革除也,族簿宜修整也,婚姻宜慎擇也,司年宜公忠也,祠產宜慎守也,輕生宜杜絕也,祠宇宜潔凈也,簿冊宜永守也,衣冠宜整齊也。
家訓教育引導族人,要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提倡將這種美德傳播開來;族人要愛其親、敬其長,不悛者開祠斥逐;族人作賊、聚賭,送官嚴究;族中人丁繁衍,族內伯叔兄弟稱呼要斯文有禮;族中婚姻宜慎擇,玷辱家聲,即行逐出;主事族長進行輪值,族中集體賬目要清楚,重要事項要會商,不得違反私匿;祠宇要保持清潔,如有私自占用嚴加處罰;族人的田地房產要立好字據,以免產業被侵占;族人出席重要場合,衣冠要穿戴整齊,行為舉止要禮貌得當。
瞻淇村汪氏祖訓十條,時至如今,都是一種極好的家風傳承。有效推動了瞻淇村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風尚。
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理、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春有望
瞻淇魚燈按照顏色分為紅鯉魚和青鯉魚兩種,紅鯉魚寓意喜慶祥和、紅紅火火;青鯉魚代表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過了正月十五,紅鯉魚披掛青衣成了大青魚,表示新一年的農耕即將開始,春光所及,生機煥發,美好的生活一年又一年再度開啟輪回。
魚燈一夜著青彩,生機勃勃又一春。
正月十六,家中八十多歲的老母親,有感于喜逢盛世的歡愉和瞻淇魚燈青青吉吉的美好寓意,在大哥的盛邀下,和我們一起前往瞻淇看青魚燈嬉游。
大哥驅車將我們一行人在瞻淇村廣場處的路口放下,我和妻子攙扶著母親,尋一處人稍稀疏的地方,靜候瞻淇青魚的到來。片刻,熱鬧喧囂的鑼鼓聲傳來,7條長約4米的大“青魚”從瞻淇老街不疾不徐地緩緩游來。
在頭魚的帶領下,魚兒輕擺身軀或前俯后仰做出各種形態動作,鯉魚擺尾、魚騰千里、如魚得水、魚躍龍門……魚隨鼓樂,青魚上下翻飛,這是春的呼喚,活力的釋放。老母親看著瞻淇青魚燈,笑得合不攏嘴。
在今年春節,“遇見千年魚燈”在抖音話題瀏覽量超6.4億次,“一場魚燈表演帶火安徽瞻淇村”登上微博熱搜,累計接待游客突破15萬人次。瞻淇魚燈從800余年的歷史深處游來,讓魚燈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璀璨光芒。
春暖花開,瞻淇魚燈讓村民們的內心被點亮。在村“兩委”的努力下,外出打工的年輕游子擔起了新建魚燈隊的重任。隨著瞻淇魚燈的知名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局面也頓時活了起來。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數十名在外打工的95后、00后也回來了。年輕人的創意與傳統技藝的融合,為瞻淇魚燈這項古老的非遺傳承注入了無限的生命力,這是春天的希望。
玉竹三元夜,銀花萬樹春。
非遺出圈,魚燈喚醒古老的浪漫。當魚燈登上路易威登廣告、亮相羅馬游園會時,這一傳統民俗已躍升為世界級的文化符號。種好一枝梅、修好一幢房、復活一條魚,說好一個故事,這是獨屬于瞻淇古村的春天故事。
“摸摸魚頭,萬事不愁;摸摸魚背,平安富貴;摸摸魚尾,順風順水!”母親看著我拍攝的瞻淇魚燈視頻,也跟著視頻上的語音念叨著。突然,她指著視頻里瞻淇魚燈的幡旗,大聲說道:“看,好大一條魚!”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