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陽傾灑的冬日,我的家鄉上朱村仿若一幅詩意盎然的田園畫,沉浸在荸薺豐收的歡騰之中。連片的荸薺田里,淡淡的黃葉在微風中搖曳,像是一片海灘泛來的層層浪花。田埂上,村民們穿梭往來,歡聲笑語回蕩在田野間。
上朱村的朱鄭荸薺素負盛名,種荸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宛如一部泛黃的老書,承載著先輩們的辛勤,在歲月長河中悠悠流淌。荸薺,這生于泥沼的質樸根莖,曾是鄉親生活的希望所系。在荸薺田,一雙大手掄起鍬鋤,奮力掘開肥沃的泥土,翻找出那一顆顆深埋的荸薺,恰如探尋歲月深藏的珍寶。每一顆荸薺皆裹著泥土的芬芳與勞作的汗水,正如明吳寬所云:“累累滿筐盛,大帶葑門土。咀嚼味還佳,地栗何足數。”這些荸薺,不僅是果腹之食,更是滋養生活的甘飴。其可生食,清甜多汁,爽脆可口,能祛火生津;亦可熟食,配上徽州火腿切片小炒,是餐桌上的佳肴。
兒時的我,便對荸薺情有獨鐘。放學后,匆忙寫完作業,便與小伙伴們圍坐一處,小手緊握著削皮刀,小心翼翼地削去荸薺那紫紅的外皮,眼中滿是專注與期待。那時,雖覺農事辛勞,卻也在荸薺的清甜滋味中,咂摸出生活的本真味道,暗暗在心底許下愿望,要讓這小小的荸薺為家鄉帶來更多幸福。
后來,我負笈浙江,在繁華都市的車水馬龍中逐夢前行,一度以為遠離了故鄉的泥土與那心心念念的荸薺。然而,命運的軌跡悄然轉折,兜兜轉轉間,我又回到了這片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成為了村里的書記。
再次面對熟悉的荸薺田,心中滿是對這片土地深沉的責任感。隨著村民進城務工,加之種荸薺的艱辛,許多村民逐漸放棄了荸薺的種植。我請教老農,又向書本學習科學的育苗方法,嘗試精細的田間管理,一心只為提高荸薺的產量與品質。為了讓村里的荸薺有更好的銷路,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宣傳。往昔的辛勞化作今朝的甜美碩果,這小小的荸薺已是上朱村的招牌農產品。
田埂上,村民們忙碌著,手中的鋤頭起起落落,帶起一抔抔黝黑的泥土。只見那一顆顆荸薺從土里翻滾而出,它們大小不一,大的如乒乓球般圓潤飽滿,小的也像鵪鶉蛋似的玲瓏可愛,一個個身上還沾著濕漉漉的泥土,在陽光下閃爍著質樸的光澤。如今,荸薺已不再是記憶中僅供糊口的作物,而成為了村民們實實在在的致富果。看著鄉親們因種植荸薺而日漸富足的生活,心中滿是欣慰與自豪。這荸薺,承載著歲月的變遷,見證了從艱苦求存到走向富裕的漫漫長路,也將繼續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孕育出更多的希望與幸福。
值班編輯:程子洋